重慶民墻廣告發布 種高效環保且對道路通行影響小的維修技術在重慶市亮相。8月23日,一套長約80米、類似“小火車”的設備,亮相繞城高速歇馬互通至青木關互通,它所經之處,前方龜裂、破損的路面,魔術般地變成了一條嶄新的黑黝黝瀝青車道!
這套先進的路面“綠色養護”列車,是重慶高速集團從德國引進的,被業界稱為“地熱再生列車”。現已成為發達國家道路維修的主要手段,國內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已開始應用。
傳統公路維修采取“開膛破肚”,不僅維修時間長、造價高,還易造成道路擁堵,特別是會產生大量廢舊瀝青混合料。“地熱再生列車技術實現就地加熱、翻松、復拌、攤鋪、整平等工藝為一體,形成流水化作業,可一次成型新路面。”重慶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郭小宏稱,這種技術使原路面材料實現100%再利用。
重慶高速集團通力公司總經理段小兵算了一筆賬:以重慶高速公路里程3000公里、按10年一大修周期計算,采用這一維修技術,平均每年可減少舊廢料棄渣約40萬噸——這些棄渣若按1米厚堆放,將占地250畝。
同時,運用新技術每年可減少自然資源開采約4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5萬噸。“新技術在原路面上同步加鋪2厘米厚的新瀝青層。通過加熱技術,可以對原有路面及周邊病害進行修復,能有效延長道路大修周期3到5年。”段小兵解釋說。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地熱再生列車”,由兩臺路面加熱機、一臺銑刨復拌機和三臺壓路機組成。加熱機可將路面溫度加熱到130℃。銑刨復拌機對地面翻松的同時,攪拌好道路所需的瀝青等材料并攤鋪在路面。緊隨其后的壓路機,對瀝青路面進行整平、壓實。降溫后,新路面就可行車。
據介紹,該列車以每分鐘1.5-5米的速度前行。正常情況下,一天可鋪設1.5公里路面,工作效率是傳統技術的3—4倍。不僅如此,該技術不需封路或中斷交通。記者看到,現場施工路段實行的是半開放交通:一車道施工,而另一車道則正常通行。
據了解,該技術除了將應用于重慶市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外,市市政委也與重慶高速集團達成初步意向,將該技術運用于市政道路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