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墻體廣告公司 “跋涉陜甘寧——革新老區扶貧行”,今日,咱們走進甘肅省華池縣最貧窮的村莊之一李崾峴村,看看本地采納哪些精準扶貧辦法,協助大眾脫節貧窮。
從兩當縣出發,通過近600公里的翻山越嶺,咱們報導組來到了甘肅采訪的第二站——慶陽市華池縣。這兒地處甘肅省最東部,與我省的志丹、吳 起、定邊縣接壤,1934年11月7日,西北地區第一個赤色革新政權——“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就在華池縣南梁鎮創立,其時習仲勛任蘇維埃政府主席。這兒 自然環境差,貧窮程度深。到2014年末,全縣111個行政村中有一半是貧窮村。
記者:這兒是華池縣喬川鄉的李崾峴村,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全村共有178戶,如今還有64戶是貧窮戶。
貧窮戶楊積軍的家里共有4口人,大兒子在外務工,16歲的小兒子輟學在家和爸爸媽媽一同務農,記者見到楊積軍時,他正在李崾峴村的搬家安頓點清掃新房的清潔,全部院子除4間平房外,還有獨自的廚房和清潔間。
甘肅省華池縣喬川鄉李崾峴村 鄉民 楊積軍:最(大的)優點即是給娃娃(成婚)賀個喜,這還便利一點,沒房子就來都不來,山大溝深,女子來也不來。
2013年,李崾峴村被斷定為時任華池縣縣委書記趙昌軍雙聯幫扶村,在雙聯幫扶的方針支持下,李崾峴村新建了搬家安頓點,對于像楊積軍家這么的貧窮戶,每戶還有6萬元的搬家補助。
甘肅省華池縣喬川鄉李崾峴村 鄉民 楊積軍:國家補助幾個錢,老百姓么,就趁著機會,機會好的么,咱們就能少墊些錢么,仍是靠國家這個項目。
從2006年開端,楊積軍一家9年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好,終究告別了落后的土窯洞。雖然建新房的時分欠了親屬7萬元的外債,但想到能為大兒子成婚創造條件,也能改進全家人的日子,家人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楊積軍的老婆 李俊娥:住到這邊來就啥都好了,有水了我就想洗啥就洗了,相咋用就咋用。
用水一直是李崾峴村的老大難疑問。楊積軍家一直吃窖水,因為干旱少雨,窖水短少來歷,每隔10天擺布,他都得用農用三輪車去20公里外的集 鎮拉水,一個來回最起碼得3個小時。而如今,華池縣開展人飲工程項目,村里現已建起了塘壩和小電井,就近處理了水源疑問。并且還新通了平整的柏油路,楊積 軍如今拉一趟水,只需要20幾分鐘。
甘肅省華池縣喬川鄉李崾峴村 村支書 文占義:咱們首要即是建了一個三水匯源堡的壩,然后把壩里的水引上來引到提灌站,通過提灌站經管道放下來,放到這個當地。
如今,李崾峴村的飲水工程還在進行管網建造。到今年年末,楊積軍就能用上自來水了。
財政投入協助改變了基礎設施,但要讓貧窮戶們真正完成脫貧,有必要開展實實在在的致富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