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報道 >>申城慢行交通系統發展遲緩:延安路被機動車道占據
申城慢行交通系統發展遲緩:延安路被機動車道占據
- 良心做事 誠信待客 專心服務
- 掃一掃
加好友
2015年10月10日 05:10
相關案例:
本文標簽:
上海民墻廣告
上海民墻廣告 10月10日音訊:上海市統計局此前的一項查詢顯現,過半數市民呼吁優化自行車通行路途網絡。查詢顯現,54.8%的市民以為,處理自行車出行的方法是優化自行車通行路途網。 每年的9月22日是我國城市無車日。當無車日進入到第9個年初之時,反倒是不斷添加的人正冷漠其所倡導的理念。從最早的有些路段約束車輛行進,到現在的僅舉辦象征意義的儀式。 與無車日有著一樣遭受的,則是在國內已倡導多年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早在2006年,上海就著手對基地城非機動車交通打開方案研討,而近幾年更是在多個交通方案中提及慢行交通這一概念。但是多年曩昔,慢行交通系統雖然有所突破,但一直無法跟上城市交通開展的腳步。 基地城區屢遭無路騎行為難 所謂城市慢行交通系統,通常是指城市中供步行和時速20公里以下的非機動車(含自行車和電動車)通行的路途交通系統。可就上海當下的路途資本來說,通常是以機動車優先為方案,騎行常常遭受無路可走的為難。 以上海基地城區的延安路為例,整條路根本被機動車道所占有,簡直未給非機動車留下任何騎行空間。如此一來,成果就是遲早頂峰不少非機動車在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上搶行,無形中更加重了路途的擁堵。 在城區內的一些支小馬路,雖然設置了專門的非機動車道,但騎行相同也是困難重重。因為當時泊車資本的嚴重,有些路段非機動車道反倒變成了某些機動車違法泊車地,乃至某些路途直接將非機動車道辟為了路途泊車場。 上海市統計局此前的一項查詢也顯現,過半數市民呼吁優化自行車通行路途網絡。查詢顯現,54.8%的市民以為處理自行車出行的方法是優化自行車通行路途網,48.7%以為要完善和執行自行車違章騎行處分規則。 非通勤時段“慢行”需要激烈 快節奏的生活,讓不少市民都希望能在生活中適當慢下來。關于慢行交通的需要,上海市民的承受度也在逐年進步,需要也日益激烈。上海市統計局社情民意基地一項最新專題查詢顯現,受訪的2000多位市民中通勤運用自行車的市民比例為15.6%,和運用電動車的市民比例十分挨近;而跟著市民生活水平進步,以車代步市民數量逐年添加,總體上市民天天步行的時刻和間隔也在相對縮短。 同時,查詢還顯現,42.8%的受訪市民熱衷于步行訓練,每周步行訓練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時;關于自行車騎行,市民更傾向挑選其通勤外的功用,54.0%的騎車市民表示會在購物時運用自行車,39.7%會將其作為一種訓練方法,23.5%會在休閑旅游中運用自行車。 “國外很多城市已經開端了慢行交通系統的建造,通過對路權重新分配來進步大多數人的出行功率。”北京工業大學講師熊文博士通知記者,英國倫敦為了減輕交通壓力與環境污染,在城市基地和市郊開展了大規模的自行車道建造,并方案興建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相同,方案倫敦自行車高速公路的英國出名建筑師諾曼·福斯特也以為,一座為騎車或步行出行者提供方便的城市,才更宜居。 “慢行”有方案更需趕快落地 早在2006年就完結的“上海市自行車廊道方案事例”證明了利用少數支路資本完成城市路網層面“騎行優先”的也許。熊文說,按此方案,上海自行車廊道方案路程僅占基地城路途的1/10、方案干路路程的1/5,但能夠使絕大多數居民在出門3分鐘以內即融入自行車廊道網絡。 最新的《黃浦江兩岸區域公共空間建造三年行動方案(2015年-2017年)》中,上海方案以徐匯、前灘、三林南片等區域為試點,加強步行專用道、自行車專用道等建造,合理布局自行車租借點、歇息驛站,并與軌道交通、大型交通樞紐站完成“無縫對接”,將市民野外活動空間從內地引向濱江。其中黃浦江濱江岸線的公共敞開空間內,將同步新建約260公頃成片公共綠洲,觸及寶山、楊浦、虹口、黃浦、徐匯、閔行、浦東等。在沒有條件建造成片綠洲和廣場的區段,將會設置上跨觀景平臺,架設水上棧道,部分拓荒通道或架設橋梁,在有限空間內完成濱江步行活動能夠接連進行。 “對上海來說,慢行交通系統先后有過多個方案,燃眉之急則是如果將這些通過證明的方案趕快落地。”熊文以為,應在保證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的根本路權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步行和自行車在中短間隔公共交通接駁換乘中的主體作用,“這關于有用減輕城市擁堵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