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墻體廣告 張威,女, 48歲。陳曦明,男,45歲。兩人一同興辦華仁社會作業開展基地。28歲時張威赴德國學習,后在德國開姆尼茨科技大學從事多年社會教學學、社會作業教學與 科研作業,并參加德國國籍。2011年,張威回國在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任教授。2013年1月,張威與老公陳曦明一同創建華仁社會作業開展基地,推行全 新的教學理念:家庭教學、學校教學和社會教學學為一體的教學系統。
前日下午6點,在坐落錦江區席草田巷15號的華仁社會作業開展基地(以下簡稱華仁社工基地)迎來了12位“小客人”,他們年紀都在六七歲之間。 “教師我今日頭發、指甲洗干凈了”,“教師我今日帶了字帖、抹布”…… “他們是來這兒進行行動教學的,行動教學簡單說即是經過給孩子供給一個杰出的同輩集體,讓他們互動,相互影響,改動自個。”陳曦明夫婦創建的這個華仁社工 基地,專門協助疑問娃娃。2014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將華仁社工基地作為成都拜訪的第一站。
旅德夫妻回蓉創社工基地
陳曦明與張威相識于德國開姆尼茨科技大學,張威學習社會教學學,陳曦明是工科男出身,不過受妻子張威影響,又輔修了教學學課程。兩人在德國學 習、作業了16年,從事的都是跟社會教學相關的作業。2010年,兩人辭去職務從德國回到我國,洛陽人張威來到了老公的家園成都。2013年1月,夫妻倆創建 華仁社會作業開展基地。
“華仁社工基地是從社會教學學角度動身,重視孩子的教學和生長。”身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的張威以為,社會教學學是家庭教學、學校教學外 第三個獨立的教學范疇,當家庭教學、學校教學失利時,可以作為彌補和輔佐。當一個孩子出現疑問時,要重視孩子的家庭、學校、同輩集體以及媒體等社會影響。 “社會教學學的理念在歐洲較為老練,在國內還歸于立異性范疇,建立華仁,也是想讓這套做法幫到更多人。”現在,華仁社工基地已累計協助各類家庭超越500 個。
他們幫重度郁悶少年重返學校
曾經有個廣州來的重度郁悶少年,他一年級時就偏科,數學欠好。為了孩子能非常好學習,媽媽決議辭去職務陪伴。誰知適得其反,孩子別的科成績也跟著下滑,同時變得內向孤僻,甚至不肯去上學。
“這是典型的把孩子作為日子基地,什么事都圍著孩子轉,卻不知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陳曦明接下了這個案件。半年后的一天清晨3點,陳曦明接到 這位媽媽電話,稱孩子在小區樓道亂涂鴉被保安抓了。看到媽媽發過來的涂鴉照片,陳曦明卻很興奮,“這幾幅畫不是胡亂畫的,他總算把內心的情感訴求發泄出來 了。”隨后在陳曦明請求下,孩子來到華仁社工基地將畫復原。“你看這個只要嘴巴沒有雙眼也沒有耳朵的人代表媽媽,關于孩子,媽媽是一直在不停說教,卻沒聽 孩子想法。”陳曦明指著其間一幅畫說道。一年半的時間里,陳曦明分別對孩子和媽媽進行了48次教導,孩子總算重返學校。
“在家庭教學中,父母應該有自個的日子,不應該什么事都圍著孩子轉,我見過很多由于重視點一直在孩子身上,終究致使夫妻離婚或孩子誤入歧途的案例。”陳曦明表明,夫妻恩愛即是給孩子最佳的家庭環境。
默克爾掏錢為娃娃們買地球儀
走進華仁社工基地,便可看到一個直徑近1米的地球儀。“這即是默克爾送給咱們的禮物。”上一年7月,德國總理默克爾來華仁拜訪時,張威正準備自我 介紹時,默克爾卻微笑著對她說,“我知道你。”這讓張威很驚訝。本來,2006年,“中德孩童與青少年專業作業”合作項目簽約典禮上,張威第一次見到了默 克爾。2008年,德國邀請了400名我國青年前往拜訪,她也參與了這一項意圖評論,并在德國聯邦總理府再次見到了默克爾。“沒想到隔了好幾年,她竟一下 就把我認出來了。”張威說,在和志愿者、家長、孩子近1個小時的溝通即將結束時,默克爾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柏林在哪兒嗎?”有的孩子搖頭。默克爾當即 掏出一個信封交給張威,信封里是500歐元(約合人民幣4000余元),“她說這是她自己的一點心意,讓我買個地球儀,讓小朋友們經過地球儀直觀地感受到 我國有多大、德國在哪里、咱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