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 長豐橋下游一百米處的漢江邊,鐵臂之下,“水上人家”正一座座瓦解坍塌。昨日上午,年過半百的孫維勝獨自一人來到船只消納場,和昔日舊家作別:“瞧,那條長20米、寬3米的大船就是我的家”。
今年,我市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啟動。大半年來,漢江晴川橋至永豐橋15.4公里范圍內的“水上人家”已全部上岸,95戶人家的96艘船,集中處理。
現場,還有部分船只正在報廢處理中,水漬明顯的水泥隔斷和已經腐壞的桌椅擺設仍依稀可見。一周后,經過無害化處理,這批“水上人家”將不復存在。
“漢江‘水上人家’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硚口區城管委(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受地方經濟影響,漢江客、貨運的運輸量逐步萎縮,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改制,省內各地的航運
公司就將船分給職工。大批職工圍著漢正街,在漢水上安了家。
最開始的一批“水上人家”白天在漢正街打工,晚上以船為家。找不到工作的,就劃著筏子打魚蝦自給自足。碼頭經濟繁榮時,“水上人家”的船只多達幾百艘,養活了大批以漢江為生的人。
上世紀90年代,碼頭經濟萎縮。大批“水上人家”紛紛改頭換面,或成膠囊旅館、或成物流倉庫。亂搭亂蓋、違建排污等亂象叢生。
今年,硚口區成立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整治指揮部,對漢江晴川橋至永豐橋15.4公里范圍內的 169艘老舊船舶進行治理,其中私人類船只96艘,企業類船只73艘。私人類船只年久失修,由政府集中處理。企業船只因多為鋼制結構,將先行拖運至黃陂武 湖,再由企業自行運至外地拆改。拖離過程中,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有情操作,以獎代補,對自行放棄處置船只的權屬所有人給予一定額度的獎勵。
截至目前,96艘私人類船只已全部拖離、集中處理,企業類船只還余21艘。預計年內,全部169艘老舊船舶將全部離岸。
硚口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開展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是修復沿江生態環境保護母親河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推進我市岸線資源集約高效利用,保障航運和生態安全的現實需要。
根據漢正街文化旅游商務區總體規劃和漢江灣總體規劃,這一區域將筑景綴綠,實施景觀提升工程,建成供市民休閑鍛煉觀景的公園。在這里,市民可近距離感受母親河漢江的自然風貌,欣賞到“波瀾動遠空”的漢江美景。
2009年2月,江漢一橋上游岸邊的“水上人家” 記者李永剛 攝
多福路一帶的漢江江灘上被人開墾出大片菜地 記者李永剛 攝
“水上人家”船主:
漢江恢復從前平靜 “搬家”很值得
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趙志宏
漢江晴川橋至長豐橋15.4公里的老舊船舶治理工作已接近尾聲。昨日,從多福路閘口進入漢江岸邊,長江日報記者踏上在漢江上停靠數年之久的機駁船,聽水手回憶漢江上的生活,見證他們在漢江上的最后時光。
水手們習慣了自在“水上漂”
我市啟動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按照“港口無隱患躉船、沿江無亂停亂靠”的要求,中心城區范圍內的老舊船舶將全部遷離。
眼下,
武漢漢港運輸有限
公司還有14艘船尚未拖離。這些都是三四百噸位的大型駁船,停在漢江邊已超過50個年頭。
公司劉經理說,上世紀50年代,隨著貨運量的減少,船漸漸擱置,現在船上只有水手居住。
一位老水手稱,早前這里沒水沒電,炒菜做飯直接從江里舀水,飲水安全沒有保障。最怕大風和暴雨天氣,雖不至于翻船,但總擔心出事,搖搖晃晃地讓人坐立難安。
因為環境惡劣,住的人越來越少,如今大部分船只已作為倉庫對外出租。記者現場看到,船上一間起居室只有不到10平方米大小,里面堆滿床、柜子、桌椅等家具,狹窄陰暗。堆不下的家具直接擺到船甲板上,有生火的爐子、自行車、衣架等。船上還養著看船的狗。
船正對著的護坡上,就是菜地。肥料散發出的臭味混合著潮濕的空氣令人作嘔。一同上船的執法人員連連擺頭:“住了多年的‘水上人家’就是這樣,環境確實臟、亂。”
“很早,我們就聽說要搬家”,劉經理說,多年前就有相關部門勸他們搬家,可水手們不干,覺得船上生活挺自在。更何況每月把船租出去,還有好幾百元的收入。
習慣了水上生活的人們不愿走,漢江的環境每況愈下:有人開始亂搭亂蓋,甚至有人聚眾賭博。
依法講情,對離岸船主適度獎勵
據摸底,賴著不走的大多數船都是無港口經營許可證、無岸線使用證、無工商執照的“三無”船舶,其中大多數船只早就應該報廢了,但船主紛紛對船只進行違建、接電等非法改裝,消防設施也不健全,安全隱患突出。
硚口區城管委(交通局)主任姚碧波稱,按照《港口法》規定,這些船屬非法停靠。“拖離工作事不宜遲,必須動真格”。
今年,硚口區區政府協調多部門聯合執法,要求船主限期離岸。
“棄了船等于舍了家。對于即將上岸的人家來說,治理工作依法也要講情”,負責人表示,長江沿線很多城市都在進行沿江綜合整治工作,每個地域的整治模式都有其地域特征,整治沒有一個固化模式可以參考,只能因地制宜,因船制宜,因人制宜。
此次整治,硚口區綜合整治的總體思路是“尊重歷史,實事求是,以獎代補,離岸消化”,即明晰船屬后,對離岸船只船主適度獎勵。私人船主在限定期限內上岸的,給予2萬元補助和1萬元獎勵;企業船主限期內上岸的,獲14萬元補助、5萬元獎勵和1萬元拖帶費。
盡管不舍,在城管工作人員的勸說下,船主們陸續上岸。船主王洪炎說,不睡“漢江搖籃”,晚上睡覺真的會失眠。不過想想漢江能恢復到從前的平靜,也是值得。
也有不配合的船家。硚口區江漢港口岸線環境資源綜合整治專班隊長王翦說,為了做通船主的工作,很多“水上人家”他去了不下15次,有時根本碰不到人。后來,經過幾天的“蹲守”,終于摸清了船主的生活作息規律,才在上午7時前,晚上9時后找到船主做勸說工作。
被菜地包圍的護坡已變成綠化帶
從漢江晴川橋到長豐橋,記者乘快艇用了近半小時。在晴川橋、江漢橋、陳家墩附近的4處水域,快艇分別短暫停留。“
武漢有著極為豐富的岸線資源, 只可惜很多都被人為占據,比如這4個地方,就是‘水上人家’最為集中的4片水域”,硚口區城管委(交通局)副主任王愛書介紹,以前“水上人家”扎堆的水域 沿岸,違建者“種房”或者種菜,垃圾滿地、野草叢生。
這次,15.4公里漢江率先恢復自然岸線,三十里漢江重回如畫綠岸。故地重游的“水上人家”孫維勝驚呼:比之前美太多了。
記者現場看到,漢江水面上再看不到密密麻麻的老舊木船,視線一下開闊許多。沿岸局部區域正在進行景觀提升工程施工。昔日被菜地包圍的護坡,已變成10余米寬的綠化帶,被取締的砂石碼頭也全部移栽上了綠化苗木。
王愛書表示,今后漢江沿線還將進一步實施景觀提升,并適當增加居民活動廣場和親水平臺,方便市民休閑、健身。
據了解,我市目前正加緊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長江
武漢段的部分岸線也在一步步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