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 望著車窗外一幢幢新修的洋房,李年安和王英盡力尋找著悠遠的回憶。脫離時,她們是20歲的小姑娘,而昨天正午回來時,已是頭發斑白的六旬白叟。
1968年到1970年,4名
武漢女知青下放到石首
鄉村,和鄉民鄭學遠一家一同勞作日子,結下 深厚的友情。46年過去了,80歲的鄭學遠配偶求助本報,期盼著有生之年能和她們再會(10月11日A19版報導)。昨天,在本報記者的促進下,李年安和 王英兩名女知青回到了這片了解又生疏的土地。
重逢:46年盼得故人來
昨天早上,
武漢下著瓢潑大雨,卻絲毫沒有阻撓李年安和王英的腳步。她們和家人早早起床,心已飛到了350公里外的石首市久合垸鄉油榨嘴村。
那是當年知青
下鄉時,她們勞作過的當地。一別46年,當年不到20歲的小姑娘,現在已是年過花甲。她們沒想到,在那個悠遠的村莊,還有一對老配偶也經常記掛著她們。
轎車駛入油榨嘴村,窗外一幢幢洋房讓兩人感受生疏:“當年這兒只要襤褸的土坯房,一切都變樣了。”當看到藕池河的河堤,這才斷定自個回到故地:“當年咱們就住在河堤旁。”
車停在鄭學遠爹爹家門口,老兩口冒雨迎了出來。年月無情,當年身材高大的鄭學遠現在已佝僂著身子,老伴楊克秀也已80歲高齡。但兩邊卻仍然能辨認對方的容貌,咱們的手緊緊握在一同,不肯松開。李年安和王英情難自抑,眼淚奪眶而出。
緣分:知青年月患難與共
1968年底,李年安和王英仍是十七八歲的小姑娘,被分配到當年的石首縣紅梅公社躍進大隊承受 再教育。“還有兩個也是從
武漢來的女孩子,叫陶香云和陳玲麗。”李年安說,4自己剛從城市到
鄉村,啥都不會做,是鄭學遠配偶耐性幫她們。鄭學遠教她們下 田插秧,楊克秀教她們生火做飯。
王英說,當時她們年紀小,鄭學遠配偶雖不過30出面,她們也喊叔叔和阿姨。楊克秀干事勤快,還特別關懷她們這些女知青,經常做一大鍋米粑給她們打牙祭。知青們也很喜歡這對配偶,鄭學遠記住,她們有次從
武漢探親回來,還給他兩歲的女兒帶來一條燈芯絨褲子和一條絲巾。
這段難忘的知青年月只要不到兩年的韶光。1970年3月,陶香云和陳玲麗脫離;半年后,李年安和王英也回到
武漢,被分配到
漢陽的特種轎車制造廠作業。
1973年,鄭學遠曾和一名老鄉到
武漢,還找過李年安和王英,“她們請我就餐,還花了不少糧票。”不過再后來,由于各自忙于生計,兩邊漸無聯絡。
期盼:友情延續到下一代
本月初,鄭學遠配偶再次提起,想找到當年4位女知青。11日,本報報導此事,李年安的兒子馮暉 看到了報導,經過記者聯絡上鄭家。“鄭叔叔記憶真好,咱們4自己的名字都沒記錯。”李年安聽到這個消息后,特別激動,立刻聯絡了幾年未見的王英。以后,她 們又輾轉聯絡上住在沙市的陶香云,不過她因患白內障要做手術,未能一同來到石首。而另一名知青陳玲麗,仍無音訊。
聞知此事,鄭學遠的兒女們也都趕回老家。58歲的大兒子鄭明海當日從
廣州趕回來,就是為了見一見這些姐姐。“她們比我大8歲左右,當年的工作我都記住。”鄭明海說。
鄭學遠的兒子兒媳們安排了一大桌飯菜,款待久違的客人。“今日真是比春節還熱烈。”楊克秀說,她和老伴年歲已高,希望兒女一輩能持續走動,把這份寶貴的友情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