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果洛
墻體廣告 從大河壩持續向鄂拉山行進,海拔高度逐步抬升,鄂拉山口高度到達4499米。唐代杜佑對這一帶有“暮春之月,山有積雪,地有冷瘴,令人氣急”的文字描述。吐蕃大臣仲琮也言“
烏海之南,盛夏積雪,暑月猶衣裘褐”。可見,路經此地的唐蕃古道,自然環境變得反常惡劣
青海果洛
墻體廣告。
采訪報道組成員從大河壩河持續西行,發現這一帶水源充分,黃清河、青根河、水塔拉河,彎曲流過恰當灘。依據《新唐書·地輿志》的記載,那錄驛就在這一帶。
那錄驛系藏語的音譯,翻譯成漢語為“沼地溝”。
依據已故秦裕江先生揣度,從唐蕃古道所述路程,那錄驛在莫離驛西南280里,又知公主佛堂離莫離驛為180里,那么公主佛堂西南行100里,即由大河壩沿公路前行至鄂拉山口北側,也許是那錄驛地址所在
青海果洛
墻體廣告。
這兒至今尚有七片不大的沼地地,溫泉鄉長水村黨支部書記普洛加通知咱們,本地人稱之為“措登貢卡”,意為七個海子的上部埡豁。他們以為,這七個神湖都有不一樣的守護者,保護著草原和牛羊,護佑著牧民富裕健康、吉祥如意。
沼地化草甸地貌在海南區域來說,在水塔拉河流域最易構成,特別是在水塔拉河中上游區域,地表多布有凹凸不平的草丘和積水坑洼。所以,在如此高海拔區域,在這水源充分之地設置“沼地溝驛站”,也就不難揣度它存在的理由了。
水塔拉被本地人稱為“若特隆阿”,這一帶屬多水的草原,這也直接向咱們供給了沼地化地貌的證實。這兒距瑪多縣黃河沿兩百公里左右,與《新唐書·地輿志》所記載的由那錄驛經暖泉,烈謨海440里至黃河的路程相差不大,與距今達連海(莫離驛)280里的間隔也根本符合。
從這些文字記載中可以看出,唐蕃古道上的那錄驛就在這一帶。今天,是不是能找到古驛站遺址所在地呢?
報道組成員一路前行,一路不斷向牧羊人打聽,總算有了收成。
本地人多杰才讓通知咱們,他們在然爾根灘放羊時,有一個拋棄的古城,從形狀來看好像是圓形的。這個遺址西面有塔卜絲溝,南面有長水溝,東北方向有一個中果溝
青海果洛
墻體廣告。
因為交通不便,咱們打消了前往的想法。這一地處三條溝中的不知名古城,是不是即是“沼地溝驛站”,是不是即是文獻記載中的“那錄驛”呢?這個疑問,則有待于當地史專家和考古專家來給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