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粉刷墻體廣告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不合格樣品
現代快報記者 徐洋 攝]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不合格樣品
現代快報記者 徐洋 攝
中新網
南京3月10日電 (許綱 朱曉穎)“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夕,10日,
江蘇省質監(jiān)局發(fā)布,對該省珠寶玉石監(jiān)視抽查結果。抽查的118批次玉石產品合格率79.7%,超兩成不合格;電商(網絡、電視購物)共抽查42批次,合格率59.5%,超四成不合格。
此前,
江蘇省質量技,術監(jiān)視珠寶首飾產質量量檢驗站、
南京市產,質量量監(jiān)視檢驗院,共抽查該省99家企業(yè)消費、銷售標識為“翡翠”、“
和田玉”等產品118批次。
就合格率結果來看,消費企業(yè)均合格,實體店(商場超市、旅游景點、賓館)合格率為89.4%,旅游景點、賓館合格率為80.8%,電商(網絡、電視購物)最低,合格率僅有59.5%。
此次抽查發(fā)現的主要問題有,9批次產品以假充真,7批次產品以次充好,8批次產品標識不合格。
一些商家用大量質量低劣的石英巖、
大理石冒充自然翡翠、
和田玉(圖1及圖2),或用綠色、白色玻璃,冒充自然翡翠、
和田玉(圖3及圖4)。
還有一些賣家用劣質翡翠經漂白、充填或染色后冒充高檔自然翡翠(圖5),有的用劣質石英巖經染色后冒充高檔自然石英巖(圖6)。
抽查人員還發(fā)現,有的商家不按規(guī)范規(guī)則以珠寶玉石根本稱號為其命名,而以產地命名,消費者無從知悉銷售的珠寶玉石終究為何物。如標稱為“阿富汗玉鐲子”,以產地國名標識玉石稱號,經審定實為
大理石。
還有一些賣家用明令制止的珠寶玉石稱號標識辦法、以多個珠寶玉石標識一種玉石稱號。如“翡翠碧玉原石”,無法讓人明白銷售的產品是“翡翠”還是“碧玉”,經審定實為玻璃。
珠寶玉石稱號標識前后不一的狀況,在網絡電商銷售渠道較為常見。如網頁主名“阿富汗玉鐲子”、“阿富汗白玉”,材質闡明“碳酸鹽質玉”,標簽稱號“自然玉石手鐲”,發(fā)票稱號“阿富汗手鐲”,合格證稱號“方解石玉”。
廣告宣傳也有很多圈套:銷售方運用毫不相干的其它珠寶玉石稱號、專用評價術語修飾所售產品;局部網絡電商在引見低檔產品時,成心含混、淡化售品 的真實屬性,卻高調引見高檔產品的運用養(yǎng)護辦法;局部網絡電商宣傳圖片經過PS處置或取向拍照,與實踐產品相差懸殊;局部賓館、網絡電商提供的產品合格證 與所售產品實物照片和重量不分歧,以至偽造質檢機構證書。
專家倡議,消費者應從耐久、主流的銷售渠道選購珠寶玉石產品,景點、賓館、網店的珠寶玉石,慎選。關于嚴重背叛市場均勻價錢的玉石產品,謹選。消費者還應查驗產品合格證的真實性及其與產品的分歧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