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體廣告設計 中新社
上海3月10日電(記者 鄒瑞玥)著名歌唱家周小燕的追悼會10日在
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雖然當天
上海的室外氣溫僅有3攝氏度,仍有不少
上海市民趕來送別。張建一、高曼華、魏松、廖昌永、楊燕迪、李秀英等周小燕的學生悉數到場,送別恩師。
追悼會開端前,現場不斷,循環播放著周小燕演唱的《長城謠》。前來緬懷的人們都手持一朵玫瑰,周小燕的兒子張本通知記者:“母親生前最喜歡紅玫瑰,她99歲逝世,為前來吊唁的朋友們準備紅玫瑰,也寓意母親藝術生命長青。”
生于1917年的周小燕,依照中國人傳統的算法,今年虛歲曾經100歲了。但每個人都覺得她分開得太早太忽然。廖昌永說起恩師時,難以抑止地淚 流滿面:“每次都覺,得有好多話想跟她講,一看到她不曉得從哪講。從1989年跟教師學習到如今,一晃二十多年了,都沒有待夠,還有好多沒有,學到,怎樣就走 了?”
“生命有時種植桃李遍南北,音樂無界自成一派貫東西。”追悼大廳里高掛的挽聯,高度濃縮了周小燕終身的追求。就連不熟習她的人都曉得,周小燕一 生執著于音,樂教育,她收徒弟“有教無類”:張建一是工人出身,魏松當過文藝兵,廖昌永是
鄉村出來的孩子。許多歌唱家即使不是出自她的門下,她也慨然傾其所 能執導他們。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羅魏回想說,周小燕不斷對他講,不但本人要唱好,還要做好“老母雞”,孵出更多的“小雞”,培育歌唱人才。
周小燕曾說,她選學生的規范很簡單,第一,他是不是愛國;第二,是不是愛音樂。她以為“師傅領進門修行靠本身”,成不成歌唱家教師是培育不出來的,這牽涉到思想、藝品、人品。往常,她的學生活潑于歌劇事業的各個范疇,遍及各地。
除了收徒不講“門第之見”,在聲樂扮演和教學、節目排演、人才培育方面,周小燕也沒有“地域之見”。節目排演上,她不計報答,與中國各地的劇院 協作,培育人才,只希望能繁榮歌劇事業。她在71歲高齡時成立周小燕歌劇中心,很快同
江蘇省歌劇院協作,排演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的經典歌劇《弄臣》。 在排演期間,周小燕不慎摔斷腿骨,但是在病房里她還堅持給演員指導排演。
周小燕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開端用西方唱法演繹中國民族音樂。2000-2002年,在她掌管下,
上海先后連續舉行了三屆國際歌劇巨匠班,約請美 國大都會歌劇院瓊·道爾門等十多位專家執教,增強了中西音樂文化交流。
西安音樂學院代理院長王真說,是周小燕翻開理解西方音樂的窗戶,從而引導中國美聲事 業開展,在不時探索中逐步找到本人的作風,先生為祖國聲樂事業和教育事業,用她的典雅、激情、聰慧,給音樂界指明了方向。
著名歌唱家郭淑珍特地從
天津趕來參與追思會。她說,周小燕曾說本人不收“關門弟子”,不斷到“蓋棺”了,就是“關門”了。她也會像周小燕一樣,“活到老教到老”,給中國培育更多音樂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