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縣黃埠鎮蔡埠口村殘疾人高玉山在自個的大棚管理蔬菜
汝南縣古塔辦事處尚莊社區殘疾人付純山樹立的香菇、蘑菇大棚
上蔡縣黃埠鎮蔡埠口村殘疾人孫趁好在村黨支部幫扶下建起了養雞場
兩名殘疾人在袁月英麥草畫
公司學習作畫
河南墻體廣告公司 天中
駐馬店,春光正明媚。本年是聾啞人陳靜進入
河南樂山電纜
公司的第十六個年頭。聰明勤快的她,打理起案頭作業是一把能手,頗得領導欣賞。“在
公司,我不只收成了作業,也收成了愛情和家庭。”陳靜盡力用手語比劃著,大大的雙眼里裝滿了幸福和感恩。
讓殘疾人也能活得出彩,這是
駐馬店對全市53萬殘疾人的莊重許諾。
攤開我國地圖,甭說放在
河南,即是放在全國,
駐馬店都歸于典型的農區、老區、貧窮區——10個區縣中,6個是貧窮縣,經濟社會展開整體而言在全省算不上“榜首梯隊”。但是,本地的殘疾人扶貧作業卻在短時期內從全省倒數一躍變成全省搶先、全國領先:“十二五”以來,全市殘疾人城鄉醫保、新農合參保率到達99%,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6%,5萬多貧窮殘疾人完成脫貧,殘疾人作業培訓率居全省前列,完成了從后進到領先的嬗變。
作為我國殘聯認可的“一面旗號”,
駐馬店怎么“弱鳥”先飛?
政府找準定位:用方針“強勢”維護團體“弱勢”
“貧窮殘疾人脫貧是國家脫貧攻堅的重要一環,根底差、欠賬多、任務重,所以也是一塊短板。”
駐馬店市委副書記李寶清開宗明義,“補齊這塊短板,需求翻過貧窮份額高、貧窮程度深、脫貧難度大這三座大山。”
“和普通貧窮人群不一樣,殘疾人作業難、收入低,長時間接受
醫療恢復、置辦輔助用具等開銷,不少人至今仍日子在危房中,想翻身通常愛莫能助,脫貧難度尤大。”李寶清說。
近幾年,
駐馬店市委、市政府連發《對于加速推動殘疾人作業展開的施行定見》、《對于加速推動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施行方案》、《對于切實做好
鄉村殘疾人扶貧開發作業的告訴》等50多個文件,接連7年將殘疾人作業培訓工程歸入全市十項民生工程,用方針“強勢”維護團體“弱勢”,為殘疾人織牢保證網。
副市長李國勝介紹,為做好殘疾人兜底保證作業,殘聯和扶貧兩家單位通過建檔立卡,保證契合條件的殘疾人貧窮戶悉數歸入數據庫。同時,根據殘疾人貧窮戶家庭、收入改變狀況,動態調整有關優惠保證方針掩蓋規劃。
“單伸出來是根手指,握起來即是個拳頭。”初度見到市殘聯理事長張銀良,這位殘聯老兵先是伸出一根手指,再有力地握成拳頭。“殘疾人脫貧,政府有必要打出‘組合拳’,將部分力氣擰成合力。”
現在,通過財務、民政、住建、扶貧等部分協作,全市已將5萬多艱難殘疾人歸入最低日子保證,為6500戶貧窮殘疾人施行危房改造,為3.5萬白內障殘疾人免費施行復明手術,為近5000名智力、精力和其他重度殘疾人施行居家托養及組織托養效勞。
底層真抓實干:黨組織擔起“當家人”人物
2012年,
駐馬店創造性地施行
鄉村底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工程,市委組織部把助殘扶貧工程歸入底層黨組織締造作業全局,幾年來,市、縣、鄉三級萬名干部與1.5萬名殘疾人結成幫扶對子。此舉被中組部、中殘聯稱為“品牌工程”。
汝南宋莊,一個家喻戶曉的“溫室大棚”村。早些年,鄉民靠種反季節蔬菜發家致富,如今村里別墅成排,小
汽車兩百多輛。說起殘疾人夏新華的展開勢頭,連搞大棚發家的老支書付長運都拍案叫絕。
“這人腦筋十分精明!”付長運口里的這個精明人,最早跟著村里人學習大棚技能,老練起來后,他不光自個具有6座蔬菜大棚,還成立了締造大棚的專業隊伍,全機械化作業,10個、20個大棚,不出三天就能建成。“曩昔被人看不起,如今可是殘疾人堆里的大能人了。”
付長運對村里的貧窮殘疾人脫貧很有決心,他算了一筆賬,一個大棚占地一畝,種上黃瓜、西紅柿等反季節蔬菜,一年毛收入3、5萬不成問題,有勞動才能的殘疾人,一個大棚就能讓他脫貧。
“曩昔,殘疾人苦于告貸難,通常靠熟人告貸,如今村團體作擔保,假如將來還不上,由村里來負擔。”付長運深信,殘疾人扶貧不是修個路,打個井的事,而是要量體裁衣,找到一個老練的脫貧項目,底層黨組織在其中大有作為。
不過,付長運也坦承,現在殘疾人告貸門檻依然偏高,即便是殘疾人恢復扶貧告貸有時也并不簡單,金融組織應當多花些心思,探究有用的告貸典當方法,讓更多殘疾人貸得起、貸得出扶貧款。
基地挑起大梁:強化特征吸納作業
河南樂山電纜有限
公司是本地小有名氣的民營企業,它還有另一個身份:省級殘疾人扶貧基地,已累計安頓殘疾人作業100多名。
公司殘疾人扶貧單位墻上掛著一張組織貧窮殘疾人職工一覽表,殘疾人的名字、殘疾類別、作業崗位一目了然。“咱們接納的殘疾人大都是聾啞、視力、肢體、言語方面存在妨礙的人,根據他們的勞動才能和志愿,組織車間普工、司機、電工、采購員、保潔等崗位。”
公司行政人事部副總經理李磊介紹。
“這兒的殘疾人大都吃苦耐勞,脫貧志愿激烈,
公司上下不只積極協助他們把握出產技能,還從言行上給予尊敬、心底里給予保護。”
公司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李長生說,現在殘疾人職工月薪在2000—3000元之間。除了交納“五險一金”,
公司還無償給每位殘疾人職工額定配送2000股,年底就能分紅,有些殘疾人職工的年人均收入到達乃至超越了本地平均水平。
在創建扶貧基地過程中,
駐馬店提出“三個一”原則:即找一個有實力又有愛心的老板、一個條件根本老練的場所、一個好的項目。殘聯給自個的定位是當好“顧問助手”,不妥“大拿”——通過與扶貧辦、財務、農行、信用社等部分和諧,積極爭取中心恢復扶貧告貸和財務專項扶貧資金注入殘疾人扶貧基地。
上一年,作為新增省級殘疾人扶貧基地,
樂山電纜獲得了121萬元的殘疾人恢復扶貧貼息告貸,扶貧資金由“及時雨”變成了涓涓“細流”,扶貧基地已然成了殘疾人的“綠色銀行”。
“像
樂山電纜這么的省級扶貧基地在
駐馬店共有6個,加上市、縣級扶貧基地,共帶動1.9萬名貧窮殘疾人脫貧。”張銀良以為這種扶貧方式有兩個好處:企業降低了告貸本錢,殘疾人增加了作業崗位,一箭雙雕。
“下一步,
駐馬店將愈加重視挑選合適殘疾人入股作業展開的扶貧基地,通過采納有償和無償扶持相結合,加強技能、信息、產銷等方面的效勞,帶動殘疾人作業。”
駐馬店市扶貧辦副主任楊光說。
個人苦練身手:增強作業創業才能
源于隋唐,迄今1500多年的汝南麥草畫,是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精巧、外型簡約,一副長寬70cm的著作,最高能賣7000多元,這也成了本地殘疾人發家致富的新路子。
汝南王橋鎮,袁月英麥草畫技能品有限
公司一片繁忙:十多個婦人在專心致志地進行著麥稈的浸泡、熏蒸、漂洗、剖平。“麥草畫是全手工制作,麥稈通過加工處理,再依照圖樣剪貼,通過培訓,殘疾人上手不費力。”
公司總經理袁月英介紹,為了便利殘疾人,
公司采納“基地+農戶”的扶持方式,殘疾人不出家門就能上班,
公司擔任運送處理好的原材料,再收回制品。
“作業不累,收入還不錯,也有星期天,關鍵是離家近,能照料孩子,比出去打工強。”殘疾人譚迪對這份作業很滿足,“像我這么技能對比老練的,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通常的也有2000元左右。”
“不出家門,完成作業,這種方式十分靈敏。”汝南縣殘聯理事長羅方說。幾年來,這家
公司已累計培訓殘疾人上千名,作業率達95%以上。
有特征,才能成規劃。正陽種豬養殖,西平鴿子養殖,上蔡絲瓜栽培,確山、汝南大棚栽培,這在本地都成了殘疾人脫貧致富的金字招牌。
“學會一門實用技能、找到一個致富項目,是殘疾人脫貧的兩大法寶。”張銀良說。
現在,全市正環繞《
河南省特殊教學三年提高方案》,使用互聯網+、恢復云渠道等
現代技能展開殘疾兒童恢復訓練、恢復指導和學前教學實習研討,已為986名貧窮0-6歲殘疾兒童免費施行搶救性恢復項目,探究實習出了一條“醫教結合、交融教學、特教提高”的殘疾兒童
醫療和教學恢復新方式。“讓殘疾孩子長大成人后,可以與正常人無妨礙溝通交流,乃至把握一兩項實用技能,進而自力更生。誰又能說,這不是一項助殘扶貧、惠及久遠的歷史性工程呢?”張銀良神往著。
駐馬店,這只“弱鳥”,在殘疾人脫貧的路上正振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