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潘陽
墻體廣告 中國
江西網鄱陽訊 鄱 宣報道:以不到全省4.8%的耕空中積,產出占全省1/20的糧食,
江西首個總產打破20億斤大關的產糧大縣,連續九年被評為“全國糧食消費先進縣”,兩度取得“全國糧食消費先進縣標兵”殊榮,去年再次取得“全國糧食高產創立先進縣”稱號。
你能想到獲得如此了得的農業成就就是我們鄱陽嗎?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近年來,鄱陽縣緊緊盤繞“穩糧增產、提質增效、富民增收”這一工作目的,以“加減乘除”四法為工作抓手,鼎力施行糧食增產系列工程,有力促進了該縣
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
做好“加法”,“一穩兩增”讓鄱陽成為全省“大糧倉”。
“一穩”即穩定播種面積。該縣據守179萬畝耕地這條“紅線”,像維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一樣維護耕空中積,確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70 萬畝以上。目前,已建成高規范農田49.2萬畝,改造中低產田5.75萬畝,加強了蓄、提、引、灌、排才能,
江西潘陽
墻體廣告使農民根本擺脫“靠天種糧”狀態,種上了旱澇 保收的“放心田”。“兩增”即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糧食增產方面,嚴厲兌現強農惠農政策,鼓舞農民多種糧,優化種類構造,引導農民種好糧。施行科技增糧工 程,以不到全省4.8%的耕空中積,產出占全省1/20的糧食,是
江西首個總產打破20億斤大關的產糧大縣。
江西潘陽
墻體廣告2015年到達110.8萬噸,完成“十二連 豐”,穩固了“全國超級產糧大縣”位置。農民增收方面,主動順應
鄉村勞動力情況和資源配置的新變化、新趨向,著力處理開展糧食消費中“人”的關鍵性問題, 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和“雨露”方案,積極培育了一大批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農技帶頭人,帶動農民增收。2015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到達7876 元,“十二五”期間堅持了年均20%以上增速,其中糧食消費收入占到人均增收的1/3。
做好“減法”,“一減兩降”讓農民安心種好“優質糧”。
“一減”即糧農減負,認真執行國度糧食直補等政策,2015年共發放直補資金1.6億元。同時,定期對惠農政策落實狀況展開督查,對“一事一 議”獎補項目停止全程監視,對亂分攤、亂收費等損傷農民切身利益問題從嚴查處,標準村級“小微權利”運轉,扎緊基層制度“籠子”,有力維護了農民合法權 益,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兩降”即降低化肥用量、降減農藥殘存。以打響“鄱陽湖”大米品牌,讓農民種好“優質糧”,讓百姓吃上“放心米”為請求,展開 “減肥增綠”行動,抓好“四控一減”(控地力降落、控土壤酸化、控化肥施用、控病蟲為害損失率、減少化學農藥用量)措施,全面啟動農藥減量、化肥零增長、 清潔能源行動,集成推行水稻準確定量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農機配備等多項增產技術,做到糧食產量與質量“雙保險”。
做好“乘法”,“一提兩化”讓糧食產業更有“競爭力”。
“一提”即進步科技含量。加快構建糧食高產技術體系,組織展開水稻綠色增產和全程機械化形式攻關,與
江西農大、省農科院等單位樹立結合攻關機 制,鼎力打破消費技術瓶頸。鴉鵲湖鄉“雙季雙機插”百畝攻關示范田單產1335.2公斤,再破全國單產紀錄;饒豐鎮“秈改粳”百畝中心攻關田畝產 922.5公斤,創下全省單產之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到我縣,指導有著“水稻核武器”之稱的“超優千號”超級稻實驗示范。我們創新推行“五民”
大眾工作法(民情臺賬、民情聯絡、民情懇談、民事代辦、民困幫扶),百余名農技人員下到田間地頭,展開“政策大宣講、技術大培訓、消費大效勞”,打通農業 科技推行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發揮出幫扶一戶、帶動一片的倍增示范效應。“兩化”即糧食消費范圍化、糧食產業品牌化。
江西潘陽
墻體廣告在推進糧食消費范圍化方面,培育 壯大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協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運營主體。全縣水田流轉面積達56.93萬畝,占水田總面積50%以上,為全省最高。涌現出百畝以上 種糧大戶2322戶、糧食專業協作社442個、家庭農場128家,范圍化種植面積超越92.82萬畝,占糧食總播面的30%以上,居全省前列。在推進糧食 產業品牌化方面,依托占空中積500畝的糧食產業加工園,整合“鄱陽湖大米”品牌資源,以盛態、中大、金田等范圍以上加工企業為引領,吸收了11家年加工 才能3萬噸以上糧食企業落戶。穩固提升58.2萬畝全國水稻綠色食品原料規范化基地、12萬畝無公害規范化消費基地和5000畝有機稻消費基地建立,推進 品牌化消費,累計認證綠色有機產品86個、無公害農產品28個。
做好“除法”,“一消兩創”讓糧食消費運營“無障礙”。
“一消”即消弭認識誤區。鄱陽縣深入認識到:糧食是安天下、穩民意的戰略物資,推進農業
現代化,必需以確保糧食平安為前提。為此,該縣把保證糧 食平安、促進糧食消費,作為責無旁貸的義務,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途徑,將糧食消費歸入政府目的管理考核體系,層層落實義務,為促進糧食消費夯實思想保證和 組織根底。“兩創”即創新社會化效勞機制、創新財政支農機制。在創新社會化效勞機制方面,作為全省首批農業消費社會化效勞試點縣,在強化基層農技推行組織 公益性職能的同時,著力培育“多元化”運營性效勞組織,重點打造了鄱南、鄱中、鄱北三個區域農業消費社會化全程效勞中心,為農戶提供涵蓋“育、耕、插、 防、收、烘”各環節的專業化效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得到了省農業廳充沛肯定,在我縣召開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暨社會化效勞工作會議。目 前,全縣社會化效勞類農民專業組織、專業大戶超越300家,
江西潘陽
墻體廣告其中稻谷烘干36家,機防42家,機耕、機插、機收107家。在創新財政支農機制方面,注重發 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不時拓寬農業開展投融資渠道,2015年,“財政惠農信貸通”貸款額位居全省第一,達2.56億元,有力帶動了金融和社會資 金投向農業
鄉村、投向糧食消費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