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蘭察布墻體廣告 轉型中的
內蒙古乳業:在融合創新之路上穩健前行
春光明媚的3月,一場盛會,如約而至。
在第十屆
內蒙古國際乳業博,覽會上,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齊聚青城,為
內蒙古乳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共同探討
內蒙古乳業如何走出一條融合創新發展之路。
提到乳業的發展,不能不提及,讓
內蒙古乳業一度陷入低谷的三聚氰胺事件。充滿生機的乳產業,曾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痛定思痛,作為奶牛飼養規模、牛奶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的畜牧業大區,我區乳,產業在艱難中反思、坎坷中突圍,最終實現持續平穩發展。
通過轉型升級,我區乳業形成了東,起
呼倫貝爾草原、西至八百里河套,綿延上千公里的優質奶牛養殖帶。奶牛存欄穩定在300萬頭左右,奶牛平均年單產超過6噸,牛奶產量超80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22%,位居全國首位,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奶源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 2015年,我區奶牛存欄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戶)1910個,全區奶牛存欄91.1萬頭,牛奶產量達到803.2萬噸。這一年,全區百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已經達到80.5%,而這一數字在2008年,僅為7%。
機器人通過機械手臂搬運貨物。本報記者 錢其魯 攝
內蒙古地處北緯45度,擁有13億畝天然草原和5000萬畝玉米及800萬畝優質苜蓿飼草料基地,奶牛養殖條件優越,是國際公認的黃金奶源帶。
依托這一資源優勢,我區乳制品加工業突飛猛進,通過加快轉變乳業發展方式,全區奶牛規模養殖和個體單產水平逐年提高,牛奶產量穩步增長,質量安全監管不斷加強,乳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目前已經具備年加工1000萬噸鮮奶的生產能力。
“十二五”時期是我區乳業轉型升級最快的時期,通過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破解乳業發展難題,加快了我區乳業集約化經營和
現代化奶業進程,奶牛單產和牛奶質量不斷提升。這一時期也是乳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最強勁的時期,通過最嚴格的乳業監管,實現了乳產業的創新發展,乳業已經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生力軍,在促進我區農牧民增收和推動地區各項事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說,通過政策扶持、科技支撐、行政推動,全區乳業做大做強奶源基地,努力提高乳制品質量,并帶動農牧民增收,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加速轉變,走出了一條具有
內蒙古特色的乳業重生之路。
內蒙古奶業協會理事長布仁認為,“十二五”時期,我區乳業實現了在轉型中升級、在調整中發展,乳業生產方式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步伐明顯加快,呈現出“一穩三快”的特點。 “一穩”是產能穩定,奶牛存欄和牛奶產量雖遇階段性調整,但總體保持穩定,沒有出現因過度淘汰奶牛導致牛奶產能大幅下滑的情況。“三快”是指生產結構調整快,規模化養殖比重持續增加;經營主體轉化快,實現了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養奶牛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經營的較平穩過渡;奶牛單產和牛奶質量提高快,荷斯坦泌乳牛平均單產已超過6噸,比“十一五”末提高近1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