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墻體廣告牌 離別軍營時,張榮明深情擁抱當年種下的那棵“扎根樹”。趙鵬鵬攝
引子
難說再見
春節期間,東海艦隊某觀通站原一級軍士,長張榮明帶著妻子、女兒回
江蘇老家過年。一路上,女兒張魯笑寧特別興奮,因為在她的記憶中,這樣的機會著實太少。
可張榮明此時的心里,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望著車窗,外掠過的風景,張榮明總會不自覺地想起山上那個“家”,想起那個日夜陪伴自己的“老伙伴”——矗立在東海前哨的海防雷達。對張榮明來說,那山和雷達,無不記載著他逝去的青春和無悔的軍旅人生……
如今,服役滿30年的張榮明光榮退休了,可在,他的心里卻難說再見。30年來,山風和烈日雕刻了他遍布溝壑的臉龐,胸前的一枚枚軍功章見證了曾經的堅守與奮斗。作為部隊守山時間最長的觀通兵,他就,像那座大山一樣,成為官兵們心中的“地標”。
走近張榮明,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位高山水兵的家國情懷。
與其熬日子,不如開開心心干點事兒
入伍那年,聽說被分到海軍部隊,可以穿上夢寐以求的“海軍藍”,張榮明說“當時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然而,當他和新戰友們坐著大卡車直奔觀通站時,心卻越走越涼。彎彎曲曲的盤山路百轉千回,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
汽車從山腳開到山頂,新戰士們吐了一路。張榮明在心里暗暗抱怨:“海軍不在大海、軍艦上嗎,跑到深山老林里干嘛!”
艱巨的考驗還在后頭,高山雷達站長年被大霧籠罩,一天到晚渾身都沒有干爽的時候,衣服越晾越濕。聽老兵們說,觀通站曾養過幾頭豬,可最后都患上了關節炎,走不了路。
“大好青春,不能荒廢在這山溝子里頭。”張榮明和2名新戰友一合計,私下湊齊一筆錢準備“活動活動”。這一想法被站領導知道后,3人都受到了嚴厲批評。
在接受批評反省的那段時間,張榮明在站領導的悉心教導下,也開始了反思。直至今天,張榮明還記得老站長跟他說的那句話:“日子不能熬,越熬越難受。”
是啊!與其熬日子,不如開開心心干點事兒。想明白這個道理后,張榮明一門心思琢磨起雷達來。大家都說張榮明天生是干雷達的料,別人幾天學不會的,他半天功夫就搞明白了,別人一次學一型雷達都吃力,他幾型雷達一塊學也不費勁。不久后,他就成為站里同年兵中第一個獨立上崗值勤,第一個當班長的觀通骨干。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
即使成了站里的專業骨干,張榮明依然不敢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戰位上出現異常情況,他總是第一個沖上去;上級裝備巡檢組到站,他總是跟在后面幫忙拎工具,隨時準備拜師學藝。
張榮明只有初中學歷,他深知自己的知識儲備難以“玩轉”復雜的雷達裝備。每次下山,他都要買回來一批物理、電子、信息等書籍自學,經常向駐地院校的老師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基地組織的雷達專業技能比武中,張榮明筆試和實操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那年,站里裝備了一套新型雷達,技術含量高,不少官兵習慣了老式裝備,都不愿意使用新裝備,生怕漏情況、出問題。為打消大家的顧慮,張榮明卷起鋪蓋,住進坑道認真研究每個按鍵、每個界面、每個回波變化,一待就是十來天,最終帶領戰友們成功掌握了新型雷達的操作使用。
一次,一可疑目標在我領海附近徘徊,行跡非常像某國艦艇,但值班員一時判斷不準不敢上報,怕承擔“錯情”的責任。經驗老到的張榮明沉思片刻,眼睛一瞪說:“大膽上報,出了錯來找我!”后來,我方派出巡邏艦艇進行跟蹤,發現的確是某國艦艇,就連艦艇型號、類別都跟張榮明判斷的完全一致。
離開心愛的崗位時,有戰友前來向張榮明取經,這位老兵沉吟半晌后說:“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
一天見不到雷達,心里就憋得慌
30年的相處,張榮明把高山當成了家,把雷達當成了親人。用他的話說,要是哪天見不到雷達,心里就憋得慌,像缺點啥似的。
即便休假在家,張榮明也會隔三差五往站里打電話,詢問雷達工作情況和戰位值班狀況。
一天深夜,觀通站的雷達突遇故障停機,站里組織“高手”緊急排障,忙活半天也找不到問題所在。此時張榮明休假在家,正在大家猶豫要不要向他“求救”時,張榮明的電話來了。就像有心理感應似的,他在電話中告訴戰友:“晚上一直睡不踏實,擔心雷達是不是出了問題。”
“打開電源機柜、檢查防爆保險絲……”通過電話,張榮明指導戰友們逐一排查,最終找出并排除了故障。當他放下電話時,天已放亮。
高山觀通站環境惡劣、條件艱苦,旅里考慮到張榮明年齡偏大、身體不好,幾次想調他到駐城市的機關工作,方便他與家人團聚,可張榮明卻婉拒了領導的好意。了解他的人都說,張榮明是真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崗位。
這些年,部隊曾4次推薦他為軍官預提對象,但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如愿。對此,張榮明依然無怨無悔:“當不了干部,老老實實守好雷達同樣光榮。”
守山30年,張榮明憑著精湛的技能、出色的業績,先后獲評海軍優秀士官標兵、海軍士官優秀人才獎等榮譽,并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