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
手機軟件一點,飯菜就會送到門口,方便又省心。但是沒想到,在
成都有位商家,因為顧客給了差評竟然跑到顧客家大鬧,將門鎖都砸變形了。現在這家涉事商家已經被永久下線,雙方也已經和解。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網購成為一種較為普及的生活方式。網購平臺的“差評”也好,投訴也罷,本質上都是消費者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合法權益的一種手段。按照常理來說,網絡商家要想得到消費者的“好評”,就要在產品和服務上做好文章。然而,在利益的驅動下,很多網絡商家不是以信得過的產品質量、過硬的服務去贏得消費者的“好評”,而是以威逼利誘的方式阻止消費者的“差評”。
網購平臺的“差評”也好,投訴也罷,本質上都是消費者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合法權益的一種手段。只有法治為網絡交易撐腰,規范好網購秩序,互聯網經濟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近年來,網購中賣家惡意報復、騷擾和糾纏事件屢見不鮮。商家的“任性而為”不僅對日益旺盛的網絡消費造成危害,社會公義亦已受到挑戰,有效消除此類現象,已成為必須高度重視、認真解決的社會問題。
此次,這家涉事店家被永久下線,顯然是對店家違背商業倫理、擾亂市場秩序的一次嚴懲,違規者不過是自食其果。而平臺作為商家準入的把關人和監管者,在交易出現問題,消費者舉報時,積極出面處理,乃分內之事。健全交易的促成,除了買賣雙方的自我約束,第三方的監管責任重大。從法治層面看,提升平臺第三方的把關意識和管理責任,這一方面也需要法律法規和相關監管更給力。
當然,監管部門也應盡快完善配套法規和業內管理辦法,讓惡意恐嚇、毆打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賣家在立即喪失電商資質的同時,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會的譴責。與此同時,消費者自身也要做好維權準備,充分取證并保留聊天記錄、發貨單、差評記錄、通話記錄等,以此作為維權證據,在適當條件下可報警或提起訴訟。另外,針對當前出現的“職業差評師”“同行差評”這種惡意攻擊賣家的群體,賣家也要以法律為武器,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只有法治為網絡交易撐腰,規范好網購秩序,互聯網經濟才能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