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墻體廣告制作 在
柳州市區,要想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扮演,當推龍潭景區。成立于2001年的大龍潭民族藝術團隸屬于龍潭公園管理處,藝人大多來自三江、融水、
貴州等少數民族區域,民族藝術團以共同多樣的藝術風格及一批批民族特色鮮明的優異歌舞、器樂節目蜚聲
柳州市表里,變成
柳州一張靚麗、原生態的城市手刺,為宣揚
柳州、宣揚
廣西,宏揚民族文化作出了特殊奉獻。
1
“城市手刺”冷艷露臉
“期待遠道而來的朋友……”4月1日上午,在
柳州市李寧體育館舉辦的第三十屆“李寧杯”西南體操大聯盟協作區競賽開幕式上,數十名身穿少數民族節日盛裝的藝人一露臉,就令在場觀眾眼前一亮,贏得滿場喝彩。
場上,扮演侗族大歌的,恰是來自
柳州龍潭公園的大龍潭民族藝術團,不久前,他們剛剛跟從
柳州市旅行局前往
湖北武漢,參與了
柳州“三月三”風情旅行推行暨萬人游柳發動典禮,在典禮上,他們所展示的原生態民族歌舞扮演引起了
武漢市民的濃厚興趣。
“藝術團藝人基本上都是侗族?!睋撍囆g團副團長容玉萍說,他們這個藝術團成立于2001年,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龍潭公園扮演隊?,F在該團有20多名藝人,大多來自三江、融水、
貴州等少數民族區域,年紀最小的18歲,最大的32歲。藝術團平均每月都要扮演25到35場,每年外出扮演數十場,還經常參與
柳州市的各種禮儀、接待和宣揚活動。
2
“婄更”領唱侗族大歌
在當天的民族文化扮演活動中,領唱侗族大歌的一名年輕女子尤其有目共睹:她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戴著閃亮、精巧的銀飾,嗓音一開即技驚四座。她叫吳弟花,一位來自三江的“80后”侗族“婄更”(侗話“美人”的意思),恰是由于唱得一喉嚨優美的本民族原生態歌曲,從18歲那年在家園的舞臺上唱“侗族大歌”后,被龍潭公園“挖”到
柳州,一唱即是十多年。不過,也許很多人并不知道,起先這個來自三江梅林的姑娘開端學歌唱時,并不被家人看好。
“(我)從小就喜愛歌唱。”吳弟花說,侗族大歌是侗族區域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配樂、天然合聲的民間合唱方式,在他們那里,簡直每個侗寨都有自個的歌班,她從小潛移默化,非常羨慕那些站在鼓樓上歌唱的人,愿望有一天,自個也能站在鼓樓上歌唱。
10歲那年,吳弟花和幾個小伙伴跑去找村寨里的歌師,希望能跟歌師學歌唱。歌師是侗族區域被公認的最有常識、最懂道理的人,因此很受侗人的尊敬。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歌唱,以歌為樂,以“會歌唱、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個的情感,用歌來傾吐自個的喜怒哀樂。
關于吳弟花拜師,父親卻不怎樣看好,他認為女兒“嗓門大”,不是歌唱的料。不過,歌師聽吳弟花試唱了幾句后,便如獲至珍,她對吳弟花說,你很有天分,好好練,往后必成大器!
吳弟花勤學苦練,很快就鋒芒畢露,18歲那年她就登上家園的舞臺,領唱“侗族大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2004年,她被到本地采風的大龍潭民族藝術團相中,并招入團中。從此,這名侗鄉“婄更”便帶著她的歌聲,走出大山,來到城市。
十多年來,吳弟花洪亮響亮的歌喉逐漸成了
柳州乃至
廣西原生態歌手的標志,她技驚四座,老是受邀擔任侗族大歌的領唱,還曾多次代表
廣西參與央視青歌賽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現在,吳弟花不只變成了藝術團的骨干之一,還在
柳州成家立業,取得了家庭和工作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