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首場報告會5日在京舉行,國度開展變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徐紹史作報告。本報記者采訪了徐紹史。
問:“十三五”時期我國開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點上,如何了解這個“新的更高起點”?
答:我國開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點上,這就是經濟開展進入新常態,速度變化、構造優化、動能轉換3大特性更趨明顯。
一是“十二五”特別是后三年經濟堅持中高速增長。五年來,GDP年均增長7.8%,其中2015年增長6.9%,經濟總量到達67.67萬億元錢,經濟增量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奉獻率超越25%。
二是經濟構造進一步優化。需求構造、產業構造、要素構造、區域構造、城鄉構造都在不時優化,“消費超投資、三產超二產”的特征愈加明顯。2015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奉獻率到達66.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到達50.5%;城鄉區域構造開展朝著均衡、諧和、協同的方向開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曾經到達56.1%。
三是動能轉換順利快速推進。促投資擴消費產生的內需拉動力、新產業新業態新形式疾速增長疾速集聚產生的新動能、全面深化變革激起的市場主體生機和經濟開展內生動力,都在不時加強。
能夠說,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速“換了一擋”,經濟轉型“升了一級”,動能轉換“進了一步”,向著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構造更合理的階段演進。順應、把握、引領經濟開展新常態,是謀劃和推進“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開展的大邏輯。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以供應側構造性變革作為開展主線,在經濟工作中如何把握這一開展主線?
答:“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我國經濟開展進入新常態的實踐動身,突破思想定勢和途徑依賴,把供應側構造性變革作為貫徹落實新開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開展主線,重點要把握好3個方面。
一是必需以進步供應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為目的,施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變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加快培育新的開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擬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進步全要素消費率。
二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包括:積極穩妥去產能,從鋼鐵和煤炭動手,今后五年鋼鐵產能去掉1億—1.5億噸,煤炭產能去掉5億噸并減量重組5億噸;合理有序去庫存,主要是
房地產庫存;穩妥審慎去杠桿,重點是企業債務杠桿;多措并舉降本錢,特別是企業的本錢,包括制度性買賣本錢、人工本錢、稅費擔負、融資本錢、用能本錢、物流本錢等等;竭盡全力補短板,經過適度擴展投資,來補足根底設備、公共效勞等短板。
三是用變革的方法推進構造調整,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最大限度激活微觀主體的生機,推進產業構造優化晉級,以改善和創新供應更好滿足、發明消費需求。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設置的經濟社會開展指標有哪些,在設置這些指標時有什么思索?
答:依據中央《倡議》明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的請求,“十三五”規劃綱要細化提出了“十三五”經濟社會開展的目的和指標。主要指標包括經濟開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環境四大類25項,這些指標在設置上強化了4個導向。
一是強化進步質量的導向。《綱要》在提出GDP增速目的的同時,注重設置反映經濟開展效率進步、構造優化的指標。提出GDP年均增長6.5%以上的預期性指標,能夠確保到2020年完成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請求,同時,與國內外主流研討機構普遍以為的6%—7%潛在增長區間也相分歧,充沛統籌了就業、構造調整、環境改善等需求。新設置全員勞動消費率指標,目的是從2015年的人均8.7萬元進步到2020年的人均12萬元以上。新設置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指標,主要是為了突出以人的城鎮化為中心的請求,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進步到45%,五年進步5.1個百分點,表現了廢除城市內部二元構造的呼聲。
二是強化創新驅動的導向。《綱要》初次將創新驅動作為一個大類,并增加了這類指標的重量。新設置科技進步奉獻率指標,量化權衡創新效果,既能夠補償以往創新指標中投入類指標較多、產出類指標缺乏的問題,也能夠綜合評價我國創新型國度建立停頓。隨著創新驅動開展戰略的深化施行,估計科技進步奉獻率將從2015年的55.3%進步到60%。新設置互聯網提高率指標,主要是思索到互聯網關于創業創新有十分大的促進作用。到2020年,固定寬帶家庭提高率將從2015年的40%進步到70%;挪動寬帶用戶提高率將從2015年的57%進步到85%。
三是強化保證民生的導向。《綱要》特別注重補齊民生短板,增強民生保證。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以上,表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請求,確保完成到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設置
鄉村貧窮人口脫貧指標,著眼于補齊貧窮人口脫貧這個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提出要使現行規范下的5575萬
鄉村貧窮人口完成脫貧。新設置根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指標,依照根本完成法定人員全掩蓋的請求,將根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進步到90%,比2015年進步8個百分點。新設置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指標,根本完成城鎮棚戶區和危房改造任務,改造城鎮棚戶區住房2000萬套。這些指標都表現了全民共建共享的開展請求。
四是強化改善環境的導向。《綱要》除了繼續提出單位GDP能源耗費、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減排類指標外,還針對
大眾反映比擬激烈的霧霾和水污染等問題,新設置了直接反映環境質量改善的指標。為反映空氣質量改善,提出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秀天數比率到達80%以上、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累計降落18%。為反映地表水質量改善,提出地表水到達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將高于70%、劣Ⅴ類水體比例低于5%。
經過這樣的指標設置,希望將各方面留意力和關注點進一步引導到進步開展質量和效益上來,引導到加強人民
大眾的取得感上來,經過完成這些指標,完成在均衡、容納、可持續根底上的“兩個翻番”。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一批嚴重政策、嚴重工程和嚴重項目,提出這“三個嚴重”有哪些思索?
答:盤繞補短板、增潛力、促平衡、上程度,在深化論證的根底上,“十三五”規劃綱要研討提出“三個嚴重”,作為把中央《倡議》請求細化實化的突出表現和主要抓手。
一方面,嚴重政策愈加注重運用新思緒和新機制。一是在政策思緒上愈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議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盤繞充沛激起各類市場主體生機和經濟內生動力,提出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分離、優化效勞,強化產權維護、市場體系、財稅金融體制等根底性制度建立,以及構建普惠性政策支持體系等嚴重措施。二是在政策機制上愈加注重市場和政府作用的互補配合。在創新驅動、產業晉級、生態環境、公共效勞等范疇提出強化政府投入杠桿撬動功用、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協作、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強化價錢調理和稅收鼓勵等嚴重舉措。三是在政策工具和手腕上愈加注重精準性和精密化。在宏觀調控上提出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的思緒和方式;脫貧措施上強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區域開展上針對不同主體功用區制定差別化政策;產業政策著重于推進構造性變革特別是供應側構造性變革。四是在補短板、促均衡、兜底線方面愈加注重實行好政府職責。把完成全面脫貧、保就業穩定、促義務教育、保根本
醫療、保民生底線等作為更好實行政府職責的著力點,提出加大扶貧投入力度、扶持特殊類型地域開展、保證根本民生等方面的嚴重政策舉措。
另一方面,嚴重工程、嚴重項目愈加注重強化“五大支撐”。《綱要》提出的嚴重項目和嚴重工程累計有160多項,主要從5個方面對各項目的任務構成有力支撐。一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提出6項嚴重科技項目和9項嚴重工程,方案施行創新人才推進、青年英才開發、國度高技藝人才復興等若干嚴重人才工程。二是強化構造晉級支撐。提出施行8類高端配備創新開展工程和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行動,明白了信息化、農業
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及
現代金融體系建立等范疇的重點任務和工作抓手。三是強化根底設備支撐。明白了信息、交通、能源、水利等根底設備范疇的建立重點,謀劃了一大批嚴重工程項目。四是強化生態環保支撐。提出施行節能、節水、用地等資源節約集約循環應用嚴重工程。著眼于大氣、水、土壤等環境管理,推出6大項環境管理維護重點工程。五是強化民生改善支撐。提出多種手腕施行的脫貧攻堅重點工程。明白了根本公共效勞項目清單。明白了教育、安康、就業、文化等范疇開展重點,推出一批嚴重民生工程。
問:推進“十三五”經濟社會開展有哪些主要任務和詳細舉措?
答:從經濟社會開展角度講,重點包括8個方面。
一是堅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不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加強宏觀政策協同性。積極促進消費晉級,鼎力培育和拓展住房、
汽車、信息、旅游、安康、養老、文化、環保等消費熱點,推進新消費、引領新供應、構成新動力。著力擴展有效投資,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利度,更好地激起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優化政府投資構造,加大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效勞的投資力度。培育出口新優勢,完成優進優出。
二是施行創新驅動開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啟動一批新的嚴重科技項目,加快打破新一代信息通訊、新能源、新資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范疇中心技術。持續推進群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簡政放權、發明更好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深化施行“互聯網+”行動方案,全面推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構建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施行人才優先開展戰略。
三是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程度。加快轉變農業開展方式,著力構建
現代農業消費體系、運營體系、產業體系,推進農業
現代化。施行制造強國戰略,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交融,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促進制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效勞方向開展。加快推進效勞業優質高效開展,著力完善促進效勞業開展的體制機制,展開加快開展
現代效勞業行動,擴展效勞業對外開放。
四是促進城鄉區域諧和開展。一方面,鼎力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變革,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規劃和形態,積極培育中小城市、特征小城鎮,鼎力開展聰慧城市、綠色城市,建立調和宜居城市,加快城市群建立開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
新鄉村建立諧和開展。另一方面,充沛發揮“四大板塊”和“三大戰略”的疊加效應。深化推進西部大開發,鼎力推進東北地域等老工業基地復興,促進中部地域崛起,支持東部地域率先開展。全面施行“一帶一路”建立、京津冀協同開展、長江經濟帶開展“三大戰略”,構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區域諧和開展新格局。
五是構建開展新體制。推進簡政放權放管分離優化效勞向縱深開展,進一步深化轉變政府職能,最大限度縮減政府審批范圍,更好發揮“2張清單4個平臺”(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權利義務清單,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全國信譽信息共享平臺、公共資源買賣平臺和12358價錢監管平臺)的作用,進步權利運轉的透明化和標準化程度。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一切制經濟共同開展的根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變革,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開展。樹立健全
現代財稅制度,進步金融效勞實體經濟效率和支持經濟轉型的才能。
六是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進一步健全對外開放新體制,對外資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立,展開與有關國度和地域多范疇的互利共贏務實協作,全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深化推進國際產能和配備制造協作,以鋼鐵、鐵路、
建材等行業為重點,采取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協作、配備出口等方式,更好地推進優質產能和優勢配備“兩優出海”。
七是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快建立主體功用區,推進各地域根據主體功用區錯位開展、可持續開展。全面推進能源、水資源、土地、礦產的節約集約應用,推進能源消費反動,大幅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增強環境綜合管理和生態系統修復,施行環境管理維護重點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態工程,努力完成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擴展環保產品和效勞供應,開展環保技術配備,促進節能環保綠色產業開展壯大。
八是著力保證改善民生。針對5575萬貧窮人口加大精準脫貧力度,確保完成貧窮人口全部脫貧,貧窮縣全部摘帽,處理區域性整體貧窮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樹立國度根本公共效勞清單,進步民生保證程度。提高高中階段的教育,施行“安康中國”的行動方案,提升教育和安康程度。增強老年人、農民工、殘疾人等重點群體的權益保證。以社會主義中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
現代公共文化效勞體系,全面進步國民素質和社會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