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降準、降息和調理稅收等一系列政策出臺的頻繁度及寬松度超出意料,二手房買家在慌張急切感之下加速入市。成交活潑的天河區
房地產買賣注銷中心呈現購房客大排長龍辦手續的狀況。記者6日走訪理解到,目前該中心已啟動應急形式,駐點稅務部門緊急增加人手,全天不限號辦理業務。
廣州市
房地產中介協會指出,今年以來降準、降息和調理稅收等一系列政策出臺的頻繁度及寬松度超出意料,買家關于后市上漲預期激烈,買家在慌張急切感之下加速入市。
現場 房產買賣中心排長龍 市民清晨排隊搶號
廣州二手房買賣疾速升溫,
廣州天河區
房地產買賣中心稅務窗口大排長龍、“一號難求”的狀況遭到局部市民的吐槽。6日下午3時許,記者在天河區
房地產注銷買賣中心一樓的稅務窗口看到,依然有不少購房者在辦理
房地產契稅業務。“前幾天根本都是清晨起來排隊,如今不用那么慌張了。”中介方先生通知記者,之前他都是清晨5點過來排隊,就是為了保證能夠拿到號。前天開端不限號后,他就能夠避開上午的排隊頂峰期,下午就趕過來給客戶辦完手續。
“早上7點多到單位時,隊伍曾經排成了一條長龍。”現場稅務工作人員表示,此前窗口周一到周五均勻每天派出80個號,派號數量明顯難以滿足購房者的需求。為此,不少購房者從清晨3-4點就在買賣中心門口排隊。
現場工作人員通知記者,從前天開端,天河區
房地產買賣注銷中心曾經啟動應急形式,而駐點稅務部門也緊急抽調人手援助,實行全天不限號,當天受理應天完成,假如材料齊全,也能夠選擇預收辦理,稅務人員將在辦理終了后電話通知。
“一些業主向我埋怨,1000塊才干買到一個號。”該買賣中心保安稱,排長龍的狀況從3月中旬開端,即便前天開端限號,仍有不少市民早早趕來排隊取號,“在這里工作了八年第一次看到這么猖獗的場景”。
記者還走訪了位于珠江新城的
廣州市
房地產買賣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這里辦理業務的人流相對年前有所增加,但尚屬正常。
數據 剛需買家加速入市 簽約面積猛漲超200%
廣州二手房市場終究有多火爆?
廣州市
房地產中介協會、合富置業、中原地產等機構近日也接連發布了上月的二手樓市報告,透顯露一系列信息。
廣州市
房地產中介協會的報告顯現,3月
廣州市全市(含增城、從化)二手住宅買賣市場中介促成的新增放盤面積與簽約面積分別為82.55萬平方米、88.06萬平方米,環比分別上升215.64%及212.97%,不只超越了前兩月的總成交,也超越2013年3月的歷史最高位。據前線經理人反映,業主收窄議價空間,反價現象小幅顯現,局部購房迫切的買家追漲意愿較為激烈。
中原地產的市場報告則指出,陽光家緣數據顯現,2016年3月(1-30日)
廣州市(不含南沙、從化)中介網簽10345宗,較2013年3月因“新國五條”個稅末班車效應拉動的歷史最高成交8005宗還要高,3年后再創歷史新高。
中原地產研討部指出,不論是初次置業、改善還是質量豪宅物業成交都上漲,但依然以60-90平方米的剛需物業成交漲幅最高,較1月份上漲78.9%。剛需客戶資金實力相對有限,因而更擔憂物業價錢上漲,出手速度會更快,同時帶動豪宅客戶成交。
合富置業市場經理梁燕明表示,在看漲后市的預期驅動下,剛需買家和換房客入市均相當積極,帶動70-90平方米和90-120平方米二手住宅交投暢旺。據陽光家緣網站發布數據統計, 70-90平方米和90-120平方米這兩個面積區間段的二手住宅,成交比例均多達29%,占領市場成交主力位置。70-90平方米和90-120平方米這兩個面積區間段的二手住宅網簽成交量均超越3100宗,環比2月分別上升320.9%和361.3%,同比去年3月分別上升321.5%和398.1%。
剖析 理性對待市場 不倡議自覺追漲
“買家關于后市上漲預期激烈。今年以來降準、降息和調理稅收等一系列政策出臺的頻繁度及寬松度超出意料,買家在慌張急切感之下加速入市。”
廣州市
房地產中介協會剖析指出,
廣州房地產市場能否能持續高溫仍然存在變數,滬深收緊樓市政策,使
廣州限購調整墮入被動,后續中央利好政策很可能與
廣州無緣,同時閱歷本輪的集中放量后,后市有效需求的補充仍待檢驗。
中原研討部客戶研討主任熊小洪以為,3月
廣州二手住宅成交量激增,若非政策刺激以及其他一線城市價錢飆漲影響,局部客戶不會因擔憂樓價上漲而提早入市。估計4月份
廣州二手成交會有所降落,成交價依然會微幅上漲。
他表示,一方面業主惜售,中原監測的第12周(3月18-27日)新增盤源環比減少7.32%;另一方面,新增的盤源不能填補去化的盤源。局部板塊盤源減少一半,例如
東風東、珠江新城、光大花園片區;赤崗片區也減少了1/3。同時,從中原監測的新增客戶量走勢來看,第12周(3月18-27日)客戶增量環比減少27.6%,客戶看房熱情有所降低。
熊小洪表示,估計
廣州政策會堅持樓市平穩的市場買賣狀態為目的,但由于3月成交飆漲,4月二手成交會有所回落。關于價錢的走勢,應理性對待市場,倡議不自覺漲價或追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