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民墻廣告發布 在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
重慶兩江新區內,一條通用航空的“全產業鏈”已布局完畢。但作為國家低空空域改革試點城市的
重慶,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近年來卻只是“緩步前進”。
“實際上這幾年,
重慶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并不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迅猛。”
重慶通用航空產業集團有限
公司(以下簡稱“
重慶通航集團”)總經理龔偉告訴中新社記者,目前國內市場的需求和政策環境、體制機制的滯后,都成為通航產業發展的障礙。
重慶通航集團的前身,是成立于2011年的“
重慶直升機產業投資有限
公司”。注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的
重慶通航集團,經營范圍包括飛機研發、航空制造、通航運營、飛行培訓、維護保養、服務保障等方面。
作為中國通航產業中的“全產業鏈”集團,
重慶通航集團在2012年完成了對美國五大直升機制造
公司之一的恩斯特龍直升機
公司100%股權收購,同年與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合資成立飛行學院
重慶通用航空培訓有限
公司。
龔偉說,
重慶通航集團成立之初希望“以制造帶動全產業發展”。“隨著研發能力的上升,我們現在能夠做到直升機結構零部件15%國產化。但是因為一些原因,整個飛機的國產化很慢。”他說。
“除了生產,通用航空的機場也是一個問題。目前
重慶主城區通用航空臨時起降點(不包括應急救援)只有大概5個。”據龔偉介紹,新建一個三類通航機場大約需要3000至5000萬元人民幣,“通用航空機場網絡的構建離滿足需要還很遠。”
按照2014年發布的《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的意見》,到2020年,
重慶將全面形成覆蓋全市的通用航空機場網絡和空域航線網絡,建立起完善的通用航空支持保障系統,實現通用航空規模化運營,基本建成國內集通用航空器研發與制造、飛行作業、教育培訓、運行保障等于一體的通用航空產業集群高地。
“不能說通航產業沒有發展,只是我們的現實和預期差距有點大。”龔偉說,唯一讓他欣慰的是,飛行學院通用航空培訓有限
公司已經招收了超過50名學員,“飛行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進入常態化”。
其實,擔憂通航產業發展的,不僅是“身處其中”的通航企業。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正陷入進退兩難境地。”全國人大代表、
重慶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湯宗偉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通航基礎設施保障嚴重滯后、通用航空運行規范門檻過高、整機生產許可證獲得異常艱難、航空人才資源匱乏、市場引導和激勵機制相對缺失等因素成為通航產業發展緩慢的障礙。
湯宗偉建議,通過立法明確和完善通用航空管理規范、簡化通用機場申報建設等管理程序,盡快改善政府在提供通用航空公共服務方面缺位的局面。
屈原《離騷》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為龔偉對通航產業發展的展望。“作為國家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相信通航產業是‘潛力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