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凱里墻體廣告 4月17日上午11點過,98歲的張克端像往常一樣,躺在家中床上休息。保姆做好了飯來叫:“婆婆,起來吃飯了。”張克端沒有應聲,寧靜而安寧,在睡夢中完畢了本人長達近一個世紀的生命。
98年前,出生在
安徽合肥;78年前,進入黃埔軍校戰時工作干部鍛煉團學習、工作;71年前,在
成都見證了抗日戰爭的成功;然后,在
成都渡過了本人寧靜安寧的終身。在中國最后的抗戰老兵中,又一位悄悄地走進了歷史。
逃難離鄉19歲參加黃埔“戰干團”
1918年8月2日,張克端在
安徽合肥肥東縣店埠鎮出生,她的祖父曾是李鴻章的私塾教師。由于父親到
合肥師范學校任財務科長,她幼年時期便到了
合肥生活。
1937年夏天,張克端完畢高中學業的同時,“七七事故”迸發。戰亂中,她和家人跟隨叔叔遷移到了
湖北武漢。在之后幾個月的時間里,隨著日本侵 華戰爭全面迸發,華北、華東等地相繼陷落。1938年,張克端報名參與黃埔軍校的戰時干部鍛煉團,成為第一期學員,被分配到女生隊三中隊。
在艱辛的歲月里,“戰干團”學員的鍛煉是艱苦的。一個班10多個人,睡一張鋪在地上的大通鋪,每日三餐8人一桌,只要一盆水煮菜。兩套運動服、一套草綠色裙子軍裝,是張克端最貴重的“配備”。
在張克端的“戰干團”生活里,這個19歲的少女慢慢對中國正派歷的這場戰爭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本人棄筆從戎的選擇,也變得更堅決。
投身抗戰成為戰場上的白衣天使
張克端于1938年8月正式畢業,隨后進入青年團干部鍛煉團繼續承受鍛煉。
“那個時分,仗曾經打到
武漢了。”張克端的小兒子劉興根說,鍛煉之余,張克端經常冒著頭上的轟炸機,從位于珞珈山的
武漢大學趕往正在激戰的前線搶救傷員。每當支前民工將傷兵抬下戰場,張克端便立刻沖上前為傷兵們清洗和包扎傷口,然后再將傷兵護送到前方
醫院。
隨著戰爭的不時開展,傷兵人數急劇增加,對外港口和運輸道路多被封鎖和毀壞,
武漢缺醫少藥的狀況日益嚴重。鍛煉班的學員每隔一天便要去間隔
武漢不遠的黃陂、
孝感等地,為傷兵收留站的傷兵們送去食品和
藥品,清洗傷口和衣物。
在媒體此前的采訪中,張克端曾經回想說,由于條件有限,很多傷兵的傷口已化膿、腐朽,不少還長出了蛆蟲,“每次到那里,心里就說不出的難受。”
立下遺言身后不設靈堂,一切從簡
1945年日本投誠時,張克端由于右臂中彈受傷正在
成都養傷。
“我媽說,1945年8月10日黃昏,
成都街頭巷尾忽然賣起了‘日本宣布投誠’的號外。”張克端的兒子劉興根拿出一疊老人的材料回想道,“她說,當時
成都居民紛繁上街,美國大兵也從鳳凰山機場趕來參加到慶賀行列,整個春熙路亮如白晝。”
1949年,張克端夫婦選擇留在大陸,并定居于
成都。她哺育了5個子女,而在其過世時,最長的重孫已14歲。她的暮年生活,學太極、
寫字畫畫,時不時走訪老姐妹……過得規律而寧靜。
2014年,張克端留給兒孫的遺言里寫道:“你們要團結和睦,互相照顧。我臨終時,不做手術,不搶救,不糜費國度資源。身后,不設靈堂,一切從簡。”
2016年4月17日中午,98歲的抗戰老兵張克端在家中寧靜離世。4月18日中午,
成都武侯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吳瑜聰到張家吊唁時說,在武侯區,像張克端一樣的抗戰老兵,目前還有13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