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綦江墻體廣告 在
綦江區中峰鎮龍山村,有一個叫“靈應巖”的中央,在面積12250平方米的石壁上,散布著3000多根大大小小的石柱。這些石柱乍看像石桅桿,被當地人稱為“石桅子”。
昨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記者跟隨
重慶市文化遺產院公眾考古活動走進
綦江靈應巖石刻遺址,揭開這些“石桅子”的神秘面紗。
可追溯至清代
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寬350米、高35米的石壁上,一根根“石桅子”浮雕局面震動。這些“石桅子”多成組散布,每組從幾十根到幾百根不等,多數是刻在石壁上的浮雕,也有少數是豎立在山路旁的雕塑。“石桅子”均是兩根組合在一同,一對一對散布,其中最短的一對為1.2米,最長的一對為1.6米。
在一些風化不嚴重的“石桅子”上,還能看到或深或淺的題刻。
綦江區文管所所長周鈴引見,在3000多根“石桅子”中,能看清題刻的大約只要3%,目前他們已將題刻內容做了拓片?!皬念}刻來看,祈福的內容不只有求子、求壽,還有求官、求財的。”
“石桅子”還刻著時間,如“咸豐九年”、“同治六年”等。周鈴說,從題刻內容來看,題刻的時間應該就是當時立“石桅子”的時間。目前,他們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石桅子”大約是清咸豐年間的,“可能還有更早的,不過風化太嚴重無從考證”。
或與生殖崇拜相關
為何“石桅子”都是成對雕琢的?周鈴說,關于“石桅子”的解釋,目前在國內考古界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比擬多的一種是“生殖崇拜說”。從“石桅子”的長相來看,的確很容易讓人與遠古時期的生殖崇拜扯上關系。另外,“石桅子”集中散布在
綦江,周邊其他區縣則簡直難見,周鈴以為這可能與古代生活在
綦江的僚人群體有關系,由于僚人正好有生殖崇拜的風俗。
“最初,人們寄予在‘石桅子’上的祈福愿望只是求子,求壽、求官、求財是后來演化出來的。”周鈴說,“石桅子”成對雕琢,可能是分別用于祈福和還愿。
除了“生殖崇拜說”,也有專家以為這些“石桅子”與寺院的桅桿長得很像,是特地用來祈福的。還有學者以為,
福建一些中央也有立木桅子祈福的風俗,
綦江靈應巖的“石桅子”或許與“湖廣填
四川”時期的移民有關。
新美
墻體廣告:http://www.zzkai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