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手繪墻體廣告 一個怎樣的群體,其范圍能在十幾年間增長上千倍?日前,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7次互聯網 開展情況統計報告給出了答案——中國網民。截至2015年12月,全國網民數已達6.88億,而1997年第一次發布此項報告時,這個數字還只要26萬。
浙江的網民人數目前達3596萬,網絡提高率居全國第五位。
在這樣龐大的群體中,又是誰在主導著網絡空間?CNNIC提供的數據顯現,全體網民中10歲至39歲年齡段的占75.1%,其中,20歲至29歲的青年為最大群體,占比達29.9%。
網絡世界紛繁復雜,青年的一言一行,很大水平上影響著網絡環境的成色。在3000余萬
浙江網民中,有一個年輕群體一直堅持文化用網,理性發聲,用青 春風暴吹散陣陣“網霾”。他們就是網絡文化意愿者。自團中央發起“明朗網絡·青年力氣”建議書始,短短一年間,我省這一群體悄然擴增至50萬人。
網絡文化意愿者是如何守護一片網絡好生態的?“五四”青年節之際,記者走近他們、傾聽他們。
直面問題英勇發聲:
50萬意愿者護航網絡文化
那時,QQ還叫OICQ,電腦系統用的還是Windows 98,
手機還是一種樸素品。16年前,還在上小學的“特殊”(網名)第一次“觸網”。當時的他不會想到,有一天互聯網會“進化”到簡直能替他包辦一切的程 度:購物、打車、點外賣、買電影票……網絡帶來的極大便利,讓“特殊”毫無保存地為互聯網點贊。
可是,網絡大潮浩浩湯湯,其中難免裹挾著泥沙。
不知從什么時分開端,“特殊”發現本人的網絡“朋友圈”,呈現了很多斑駁陸離的內容。比方,有“吃草魚感染致命病毒”這樣聳人聽聞的謠言;有低俗的各種“門”事情;有“
成都被打女司機”事情引發的“人肉搜索”,當事人身份證、生活照等大量未經證明的個人信息被網友公開。
更讓“特殊”難以承受的是,網上頻頻有人“解構”英雄人物,邱少云、雷鋒、董存瑞等英雄人物被一些網民質疑以至“黑化”,歷史的豐碑被人肆意“涂鴉”。
一切的事情會聚在一同,“特殊”不由回想起一幅著名漫畫的標題:《網絡時期,沒有人曉得你是一條狗》。在互聯網世界,人們能夠戴上“面具”,躲藏真實身份,輕松地變成另一個人。
那么,是不是有了這張“面具”,就能夠恣意妄為?
“特殊”覺得,有必要和本人常伴的網絡世界“談一談”,這個想法得到了學校教師和同窗的贊同。不久前,他們在班級內盤繞著“網絡是塑造還是淡化了人格”“網絡能否讓我們生活更幸?!钡戎黝},停止了多場爭辯。
謬誤越辯越明。爭辯中,大家的意見和結論趨同:每一個網民都應理性上網,讓網絡生態少些“霧霾”,多些“綠水青山”。作為用網主體,青年人更應肩負起這樣的義務。
爭辯完畢后,“特殊”和辯友們一同自發注冊成為
浙江網絡文化意愿者。往常,閱讀新聞、刷微信、逛論壇,看到不實信息、錯誤行動,他們不愿再做緘默的“潛水者”,而是直面問題、英勇發聲。
據統計,在省內,像“特殊”這樣的校園網絡文化意愿者大約有20萬人,還有30多萬社會網絡文化意愿者,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網絡俠”,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并不神秘。
爭分奪秒行俠仗義:
一次次與謠言賽跑
“嘎子”(網名),今年31歲,其真實身份是省內一家互聯網單位的職員,同時也是一名資深的網絡文化意愿者,微博粉絲有兩萬多人。
“嘎子”不斷覺得,網絡文化意愿者的叫法有些“文藝”,很多時分,他們更像是網絡世界的“明朗俠”,在鍵盤上敲下的字句有時像“盾”,有時像“槍”,有時像一場考究戰術的“戰役”。
杭州“7·5公交放火案”發作時,微博上有網民發帖稱“目擊車上有一家四口人,最后只要一人被救出”,該帖疾速在網上“發酵”。
“人員傷亡狀況,應該由權威部門發布,妄自推測可能會帶來難以意料的反作用?!蹦翘焱砩希案伦印辈粩嗍卦陔娔X前,不時轉發、更新
公安等部門最新的 通報結果,同時提示網友不要傳播未經證明的信息。他的做法得到了許多網友的力挺,曾傳播過相關信息的網友還主動刪除了有關內容。事實也證明,“嘎子”的做 法是正確的。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近年來,隨著有關部門對網絡輿情的注重,“嘎子”明顯能覺得到和謠言“戰役”的打敗率越來越高。但關于一些突發社會熱點事情,“明朗俠”在“行俠仗義”時,照舊面臨著不小的應戰。
前不久,外地某酒店發作女子遇襲事情,這本來是一件普通的突發治安案件,但在網上輿情洶涌,轉發、評論呈現幾何級傳播,有的帖子閱讀量短短幾小時內打破了70萬。
“相似突發事情以前也有過,但從沒有像這次一樣遭到如此高的關注。”憑著多年的經歷,“嘎子”覺得這起事情背后,也有人想趁火打劫、裹挾私貨。隨著更多的事情細節被披露,他發現網上“樓越蓋越歪”,有人借此事情停止營銷。
“嘎子”結合業內的網絡文化意愿者一同,依據權威部門的信息發布、主流媒體的跟進報道和專業的大數據剖析,花了一天時間寫下了一篇《怕過、恨過,該 冷靜考慮》的帖子,對網友關注的焦點逐一回應,以至找出了一些網絡“大V”借機營銷的痕跡。這則帖子被轉發超越一千條,評論600多條。
“嘎子”說,回應、評論熱點突發事情,講大道理大家都會,難就難在如何講得有理有據有節,讓網友承受你的觀念,這也是很多網絡文化意愿者還需求補上的短板。
不怕誤解守護網絡:
他們是有義務感的年輕人
“俠客”不好當,網絡文化意愿者常常被人誤解以至誹謗。有人以至說,網絡文化意愿者,難道就比其他網友的智商、情商都高?他們難道不是另一種“水軍”?
今年年初,
杭州網友“吹噓的豬豬”開出了微信公眾號“晚上八點”,這本來只是一個關注教育、文學的社交平臺。運營不久后,他發現太多的社會熱點事情其實都和教育有關,“晚上八點”的十人團隊也逐步關注和評價這些事情。
他們的做法是,在事情未明朗前,少發表客觀見地;嚴厲自律,個人撰寫的文章需經過內部兩到三人審核經過后才可發出。即便這樣,他們的微信后臺還是偶然會收到一些網友拍來的“板磚”。
“吹噓的豬豬”說,他們這么做不是為了顯現本人比其他網友高明,也沒有收到實踐“益處”,只是身為教育工作者,有義務和義務理性發聲。
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有時分像一個“戰場”,好在我省50萬網絡文化意愿者往常不再“孤軍奮戰”。
作為和青年聯絡最嚴密的共青團,我省各級團組織是他們的剛強后臺。自團中央發起“明朗網絡·青年力氣”建議以來,團省委官方微信“青春
浙江”、官方 微博陸續推出“思享者”“浙里有話說”等專欄,和網絡文化意愿者“并肩作戰”。5475個微信公眾號、3.1萬個各級團組織微博、5.7萬個團建網格,都 是凝聚青春風暴、吹散“網霾”的陣地,也是傳播正能量、傳送青年好聲音的平臺。
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討所所長楊建華以為,網絡世界是理想世界的“鏡面反映”。網絡文化意愿者是理想世界中一群具有公民認識和社會義務感的年輕人,他 們不計報答,意愿維護著網絡世界的文化調和,值得點贊。我們應該去認識他們,去理解他們,千萬不要讓“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當然,守護網絡好生態,需求 他們的努力,更需求一切人的共同參與。
新美
廣告官網:http://www.zzkai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