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赤水墻體廣告 這幾年,隨同社會人口構造老齡化的加速,關于老人的話題越來越多,老人們面臨的種種窘境也日益凸顯。
先是被人們熟知的“啃老族”,子女無法獨立,還得吃喝老人的,令人唏噓不已。再就是在大城市普遍存在的“老漂族”,為了替壓力山大的子女分擔,老人們 離鄉進城,其中的種種不順應和家庭矛盾,令人心酸無法。最近,另一種跟老人有關的社會現象又被媒體普遍報道,那就是“甩老族”。
望文生義,“甩老族”就是把老人當成負擔、擔負,想方設法企圖甩掉的子女群體。據媒體報道,這類現象在很多養老機構普遍存在。子女將老人送進養老院, 交納初期的局部費用后,既不來探望,后期也不再交納養老費用。當養老院聯絡子女時,卻發現
手機號早已改換,依照當初填寫的家庭住址找人,發現也早已人去樓 空。就這樣,失聯的子女將父母徹底丟棄,甩給養老院后不再過問。據媒體報道,更甚者,一些子女將老人送進養老院后,直到老人逝世,都沒有再呈現。
面對這樣的子女,面對如此讓人心疼的老人,曾經不是唏噓、無法所能形容。不孝的子女令人憤恨!
奉養老人本是每一個子女應盡的義務,這不只源于法律的規則,更源于親情、血緣間濃郁的情懷。在子女年幼時,父母無私撫育、照料;當父母年邁時,子女則應悉心照顧、關心。這是無需多言的人倫道義。但是,這世間最真誠的感情卻在理想中屢屢遭到傷害和毀壞。
從這一意義而言,“甩老族”甩掉的不只僅是父母親情,也是為人的根本良知以及善與愛這一根本人性。
據媒體報道,這些“甩老族”中有些存在艱難,比方無力承當老人的養老費用,或因瞻仰糾葛、家庭變故招致老人無人接收。不管種種,將父母往養老院一甩了 之,自此老死不相往來的惡劣行為都是無法了解和承受的,這些理由也是基本不成立的。畢竟,在我們的生活里,鮮有聽聞父母生活艱難便丟棄子女的事情吧?將心 比心,情何以堪。
面對“啃老族”“老漂族”“甩老族”,我們不能唏噓了之,在社會老齡化進程加速的社會背景下,如何讓“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美妙愿景成為理想,我們必需直面問題,認真尋求對策。
“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樹立以居家為根底、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效勞體系。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還是等待子女能讓老人在家庭的溫馨氣氛內安度暮年。若因種種不可抗力要送養老院,也應在良知的指引下,好好盡到子女奉養義務。
從養老院角度講,為防止被“甩老族”鉆空子,能夠參照國外經歷,實行老人財富托管制度。老人入住養老院后,養老機構可申請變卦老人的監護權,由社區出面,對老人的財富實行托管,用以支付養老的費用,同時躲避可能存在的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