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墻體廣告發布 上世紀70年代末,有20多萬難民從越南、柬埔寨和老撾涌入中國境內,他們被統稱為“印支難民”。
云南省河口縣與越南山水相連,據當地民政部門提供的數據,1978年到1985年,從河口入境的越南難民有5萬多人,在縣內安頓的有4000余人。近40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活怎樣樣?《環球時報》赴
云南記者組近日走訪河口縣老凹廠村,聽那里的難民講述本人的故事。
老凹廠村寓居著118戶從越南來的難民。48歲的老凹廠居民李
玉林分明記得1980年流亡到中國時的場景。在一個黑夜,母親帶著他們兄妹4人沿著山路從越南過境到中國。擔憂手電筒的燈光會惹起越南軍人的留意,他們不敢開燈,幾個人走成豎列,后面的人緊拉著前面人的衣服,一步一步趟過山頭……難民們開開荒地,種玉米和香蕉。30多年過去,如今村里面大多數家庭都蓋起二層小樓,30多戶家庭買了小轎車。
“不想再回越南了,我是個中國人,做夢都想要參加中國國籍?!痹谥袊盍?0多年后,這是老凹廠村隊長鄧文林最大的心愿。鄧文林出生在越南勐康縣,由于排華潮,10歲時和家人逃到中國。固然還有親戚在越南,但鄧坦言“對越南非常生疏”,他在中國的生活比在越南的親戚好上太多。說話中,“我們中國人” “他們越南人”這樣的表達時不時呈現,這標明,這些難民內心以為本人就是中國人。鄧文林不會說越南語,李
玉林只記得幾句。他們的生活習氣和
云南當地農民一樣,愛抽大煙筒的水筒煙,而越南人多是用小煙筒。
老凹廠村是當地建立和管理較好的幾個難民村之一。難民還投票選舉出隊長、副隊長。鄧文林和副隊長李
玉林6年前就職,制定村規民約,比方嚴令制止賭博、打麻將。因管理較嚴,老凹廠村的經濟開展比四周村落要好。村民們對生活根本稱心,最大的愿望是通往村子的土路能夠被改形成硬化路。由于路不好,下雨時車輛無法通行,來村收香蕉的人就會把價錢壓低一些。
和老凹廠相比,位于河口岔河的189難民村顯得敗落很多。村里面至今沒有通上自來水,住的大多是小平房。由于難民生孩子多,原先分配的耕地早已不夠用。2005年以前,他們沒有身份證和戶口本,只能待在家里,無法進來打工。189難民村的婦女主任王華芬是為數不多嫁到村里的中國公民,她的4個孩子跟著父親都是難民身份。王華芬說:“難民這個詞不好聽。時期在開展了,我們想摘掉這個帽子?!睋?,由于貧窮和身份問題,村里面的男子不好娶老婆,如今還有一些40多歲的光棍。
自2005年起,河口縣政府給難民頒發了身份證和戶口本。在戶口本上籍貫一欄是空白。拿到身份證和戶口本,對他們來說是最值得慶祝的大事。爾后村里很多年輕人去
廣東打工,有的在外地結婚生子。出生在河口的陶興珍說,和她一樣出生在中國的年輕人都以為“本人是純粹的中國人,越南和他們的生活已沒有任何關系”,參加中國國籍能滿足他們“身份認同”的需求。河口縣民政局副局長鄧紹金通知《環球時報》記者,固然這些難民沒有中國國籍,但已和中國公民一樣享有很多根本的公民待遇。據理解,2003年起,當地政府給他們歸入城鎮低保。村里的難民也享有
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暫時救助等。2011年起還停止危房改造和美麗家園建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