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南
墻體廣告 入寨大門兩條蛟龍戲珠,四小亭對稱而建,兩條彩繪柱子佇立兩旁,別具一格……走進萬戶水寨,平整的水泥街道逐漸竣工。街道上紅燈籠高掛兩旁,紅絲綢 在風中搖曳,盡顯歡樂氛圍。兩旁的民居用房建筑方式上采用獨具特征的水族干欄式兩層滴水建筑作風,商業用房則采用水族、嶺南、殷商作風分區布置,劃一排 列,將水族現存的、遠古的建筑方式和遺存集中展現。
裁板鋸在木板上來回穿越,錘子敲擊鐵釘叮叮直響……走進萬戶水寨移民戶潘政斌家中記者看 到一片如火如荼的忙碌現象,木工正忙著制造馬尾繡、水書陳列架。原住中和鎮水龍社區的潘政斌,作為水族兒女,從小熟知和喜歡水族特有的馬尾繡和水書,他想 用萬戶水寨新居房一樓建造一個水族馬尾繡和水書陳列館,借著旅游業的開展進步本人收入并傳承水族文化。
“在老家交通閉塞,我們夫婦兩都以務 農為生,收入微薄,生活十分貧困。當得知萬戶水寨扶貧生態移民搬遷這個項目我就第一個報了名,沒想到政府那么好,還給予我們每戶5萬元的補助,讓我們住上 這敞亮的房子。”萬戶水寨移民戶唐顯春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妻子手工不錯,他決議開一個店鋪,展賣鞋墊、背帶等富有民族特征的旅游商品。
移民 戶潘國述出賣九阡酒、石桂香運營餐飲、潘小開織布和煮酒作坊……萬戶水寨每一戶墻上都掛著一塊牌子,記載著戶主將來的開展方向。原來縣委政府不只出臺一系 列惠民政策,還依據每一戶主的專長和意愿,分離水族服飾、文字、節日、歌舞等文化元素,著力協助移民戶開拓新的增收路徑,努力完成移民戶“搬得出、穩得 住、富起來”的同時,將萬戶水寨打形成卯寨、繡寨、水書寨、酒寨、端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