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東
墻體廣告 盛夏的樂都,天高云淡,景色怡人。在這個夸姣的時節,樂都區“五星級文明戶”創立作業正在有條有理地進行。人人爭創文明新城鎮,個個爭做“五星”農戶,深化“五星”創立,共建美好家園的習尚家喻戶曉。
王梵宇村吹起文明之風
走進樂都區壽樂鎮時,躍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潔漂亮、外型共同、整齊劃一的房子,還有漂亮調和廣大的小廣場,昔日的小山村散發出一派
現代文明的新氣象……
“敬白叟,是美德;愛幼弱,婆媳和;鄰里親,家調和……”來到壽樂鎮王梵宇村,最吸引人的當屬一堵堵顏色艷麗、圖文并茂的“文明墻”,這些制作 著文明禮儀、“除陋俗,樹新風”、新村莊建造、家庭美德等內容的文明墻倡導了村莊文明新風,豐厚了村莊精神文明建造載體,變成構建調和新村莊的一道亮麗風 景線。“曾經村里的人就只知道靠天吃飯,如今他們早上摘辣椒,正午買辣椒,黑夜就到廣場上踢毽子、散步。有了錢今后,日子條件也好了,他們把苦日子過成了 享用日子啊!”村委會主任王正林快樂地說。
跟著“五星級文明戶”創立作業的有序展開,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吹拂著樂都區的村村戶戶,在廣袤的田野里播撒文明的種子,使文明、時髦的新風新貌在村莊開花結果。
調和家風獲社區點贊
在壽樂鎮壽樂社區,說到李春秀,大家都會為她的勤勞仁慈,為她家的調和之風點贊。
李春秀和老伴楊維茂是樂都
青海鍛造廠的退休工人,一家五口人的經濟來源都來自他們菲薄的退休金。盡管住的房子不大,日子也不殷實,但父慈子孝、 一家人互敬互愛,日子過得其樂融融。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1年,美好的日子被一個出人意料的音訊打破了,大兒子楊寶林被查出得了骨癌。李春秀的老伴楊 維茂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大兒媳的身體也不太好,二兒子楊德林菲薄的薪酬僅僅杯水車薪,面臨家庭的窘境,60歲的李春秀剛強地撐起了全部家。
李春秀去西寧當保姆,去警官學校的食堂煮飯,在這些日子里,大兒媳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地服侍在老公床前,一家人的心緊緊地靠在一同。不幸的是, 楊寶林還是在本年六月份逝世了。就在一家人墮入沉痛的哀痛之時,李春秀擦干淚水,再次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她活躍參加社區活動,承擔起社區的清潔作業,還主 動協助有艱難的街坊。李春秀的剛強仁慈,讓鄰里都說李春秀是個“鐵人”。
遭受了日子的各種苦難后,李春秀一家變得愈加聯合、愈加友善了。街坊仵遠來說:“沒有李春秀的帶頭,就沒有友善的一家人。李春秀一家子起了模范帶頭作用,是街坊們學習的典范。”
帶頭致富共創夸姣日子
壽樂鎮王梵宇村有150戶農戶,其中11戶農戶被評選為“五星級文明戶”,而五星級文明戶焦世梅靠拱棚致富是村里盡人皆知的一件事。
40歲的焦世梅原先全日在一畝三分地里繁忙,自從她家搭建了第一個拱棚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透明熾熱的拱棚里,一串串色澤鮮綠、細長的樂都長辣椒生機盎然。焦世梅的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如今有了拱棚,種了辣椒,比起曾經種洋芋、小麥收入可高許多啊!”
2011年,為了解決王梵宇村人多地少的對立,王梵宇村黨支部書記王海成去
安徽調查巢湖式拱棚,調查回來后剖析了村里的土壤和地理環境,就安排 鄉民搭棚。當別的鄉民優柔寡斷時,焦世梅活躍響應號召,建起了自家的第一個拱棚。拱棚建成今后,焦世梅在棚里種了樂都長辣椒,老公王萬錄在
工地做木匠,她 就就拱棚里繁忙。2011年,焦世梅的第一個拱棚賺了5000塊錢,這結果讓焦世梅喜不自禁,隨后家里又先后搭建了兩個拱棚。
靠著家里的三個拱棚,焦世梅家里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不久就買上了小轎車。看到焦世梅家里的日子越來越好,村里的別的人也紛繁仿效,建起了拱棚。如今,王梵宇村每家每戶根本都有一個拱棚。
到6月底,樂都區19個城鎮的19個村,3個社區,共3400戶參加了五星級文明戶的試點評選,現在試點城鎮壽樂鎮、碾伯鎮已完結創評作業,共評出五星級文明戶372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