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墻體廣告 “2016年夏天用 水很結壯,沒有斷水。”8月15日,鹽池縣王樂井鄉鄭家堡村鄉民鄭勝通知記者,新建成的鴉兒溝抗旱應急蓄水池成了村里的“救命水”。我區自2015年發動 施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造作業以來,到現在,已有38處抗旱應急引調提水工程建成通水,60萬人擺脫了“水困”。
鹽池縣是國家級嚴峻 受旱縣,境內除揚黃水外沒有別的外來地表水源。麻黃山、青山、大水坑、高沙窩等城鎮位于太陽山水廠供水管網的末梢,跋涉80公里的水,到此地“量少壓力 小”,每當夏季,4個城鎮7萬人就要掐著表輪番接水吃;鹽池縣城和花馬池鎮雖有駱駝井地下水源,但經多年取用,地下靜水位已降低5米,且水質礦化度、含氟 量均已超支。和鹽池相同,全部
寧夏如遇特大干旱年份,有超越百萬人面對喝不上水的疑問。
2014年9月,國 家水利部、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四部委聯合發文發動施行《全國抗旱規劃2014-2016年施行方案》。2015年,我區發動施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造 作業,方案建造66處抗旱應急引調提水工程,總投資3.5億元。自治區水利廳成立了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造作業領導小組,層層落實職責,勤督嚴促;將作業目 標細化分化到3年的年度方案中,清晰了每個項目的方針使命和時間節點;將抗旱應急引調提水工程作為第一批批閱權限下放的項目,由地點地級市水行政主管部門 擔任批閱,有用縮短了批閱時限。
2015年五、六月 間,鹽池縣繼續高溫少雨,人飲、灌溉用水激增,面對缺水困局。4處抗旱應急水源工程趕在旱情發生前建成,及時投入運轉,為7萬
大眾供給了“救命水”。 2016年5月,旱情逼近之前,同心縣3個城鎮、鹽池縣城與花馬池鎮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成,8.7萬
大眾有了牢靠水源。
依照方案,到2016年年末,66個項目將全部完結建造使命,建成后可保證靈武、鹽池、同心、紅寺堡、沙坡頭、海原、原州、西吉、彭陽等9個縣(區)共123萬人飲水安全和16萬畝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安全。遇特大干旱年份,可供給917萬立方米的應急供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