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十五年來,潛江人孜孜不倦地探究,立異出“蝦稻共作”生態種養形式,稻蝦、蝦稻兩塊金字招牌熠熠生輝,糧食產值比年增加,糧農收入不斷提高。
這些年,潛江稻田歸納種養面積比年增加,2015年稻田養蝦面積達31.5萬畝,占稻田總面積一半以上,其間“稻蝦共作”稻田歸納種養形式畝均勻收益4000元擺布,股動種糧農人人均年增收628元。
蝦稻工業怎么一舉成為潛江農業主要支柱工業?
探求因素,“蝦稻共作”推動了糧食增產、農人增收,經濟效益成效顯著;減少了農藥化肥的運用,有利于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態效益明顯提高;對土地流通、新
農村建設等
農村變革熱門難點問題作出了可喜探究,有利于推動“四化同步”和
農村變革,社會效益杰出。
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潛江調查時,欣賞“稻蝦共作”的生態高效形式,推動了資本歸納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是循環農業、效益農業的生動實習,是稻田歸納種養和
現代農業開展的成功模范。
上一年6月,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在潛江調研時指出,“大力推廣‘蝦稻共作’生態種養形式,大力培養‘蝦稻’和‘稻蝦’兩大品牌,把小龍蝦工業進一步做強做大。”
本年6月,在第七屆
湖北(潛江)龍蝦節開幕式上,副省長任振鶴說,“蝦稻共作”的歸納種養方法,為全省確立了
現代農業開展的新標桿,供應了農業供應側結構性變革的新樣板;“兩高一優”的綠色開展形式,為全省發明了城鄉統籌和諧的新優勢,構建了工業交融開展的新模范。
市委書記胡功民表示,“蝦稻共作”形式已經成為
現代農業工業的硬支撐,往后將著眼全國、放眼世界,全力推動“蝦稻工業”轉型晉級開展。
“蝦稻共作”,打造
現代農業開展新標桿
昨天, 在積玉口鎮寶灣村,牛灣湖水產飼養專業合作社社長劉主權一大早就在湖田邊轉悠,查看他的“蝦寶物”。
劉主權被譽為“蝦稻輪作”第一人。2001年,他和市水產部門一道,在全國首先探究出小龍蝦“蝦稻輪作”形式。5年后,這種生態種養形式被寫入省委一號文件,股動
湖北小龍蝦飼養大開展。
“蝦稻輪作”形式雖好,但龍蝦產值不高、養蝦種稻茬口嚴重的對立凸顯,直接影響經濟收入,按捺了農人的種養熱心。
2013年,通過三年的摸索立異,“蝦稻輪作”的晉級版——“蝦稻共作”成功問世,專家共同以為“此項技能代表了當時中國稻田歸納種養最高水平”。
所謂“稻蝦共作”,在技能操作上即是要完成小龍蝦與水稻共作共生,在稻田里沿田埂挖出的環形蝦溝,由本來1米寬、0.8米深的小溝,改成4米 寬、1.5米深的大溝。每到插秧時節,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溝內生長。等禾苗長健壯了,再把溝里的幼蝦引回到稻田里。這么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蝦,八九 月份又收成一季蝦,即是“一稻兩蝦”。“蝦稻共作”一畝田可多產100多公斤產品蝦,增加收入3000多元,是“蝦稻輪作”效益的2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