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墻體廣告 一百年前,在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樹;一百年后,這棵樹化作一團綠色的云,縫合了地縫,撫平了地球的傷口……震柳不倒,精神漫長,塞上江南,綠風浩蕩。這不僅僅一幅景色的圖像,更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一本前史教科書。 ——摘自梁衡《百年震柳》
8月10日,《公民日報》刊發了梁衡先生散文《百年震柳》,一時間,多家報刊、網站轉發,讀者留言、點贊不 斷。本來,大都讀者也許還不了解,自2012年起,梁衡就已開端“人文古樹”的學術研討和散文發明,并方案寫“100棵古樹背面的人文故事”。“寫一棵樹 常要來回數千里,采訪三四遍,耗時幾年,要寫100棵,我此生是不也許了。”8月19日,承受本報記者采訪時,70歲的梁老笑言。
本年6月,梁衡先生來到
寧夏尋訪百年古樹,從靈武的500余歲古桑樹到同心清真大寺的百年枸杞樹,從海原震柳 到
固原須彌山的古菩提樹,每遇見一棵古樹,梁老老是繞樹打量,戀戀不舍,撫摸、懷有、仰首、俯身……在同心清真大寺,先生反復鉆入矮小的枸杞叢里細心觀 察,致使眼鏡墜落丟失,終究在樹根下的草叢中找到。
“一棵古樹,即是一部綠色的史書,這是多么誘人的境地。”一談起樹,溫文儒雅的梁衡先生便善談起來。他認為, 人與森林的聯系已走過了兩個期間。一是物質期間,砍木頭、燒木頭、用木頭;二是環保期間,維護森林,改進氣候,發明一個合適人生計的環境。但這基本上仍是 從人的物質生活動身。先生提出,還應有第三期間,即是跳出物質,從文明視點去看人與樹的聯系。人類除為了生計而進行物質生產以外,還進行著政治、軍事、文 化等方面的活動。森林、樹木一直在默默地凝視并記載著這一切。森林與古塔、古剎、城墻等地標不一樣,它是一個活的、與人類相依為命的生命體。它曾經是,如今 也仍是人類的家,如它消失,人類也將不存。樹木是與語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類的第三部史書。
“也正因為如此,您提出了‘人文森林學’的命題?”記者問道。“是的,我想從曩昔沒有人用過的視點,來看環 保、看生態、看人與樹的聯系。”梁衡說,“人文森林學”專門研討樹木與人的文明聯系,即研討人如何影響樹木,樹木如何記載并影響著人的文明活動。其主要內 容首先是研討森林、樹木對人的做法活動的記載,并編寫成史。比如對我國地圖內有人文價值的古樹進行普查、研討、維護,編寫《人文古樹列傳》和《人文古樹地 圖》,掛牌維護。二是研討森林對人的做法活動的影響;三是研討人的做法對樹木、森林的影響; 四是研討并施行“國家人文森林”工程,讓大家從文明視點加深對樹木的尊敬,進步維護樹木的文明自覺。
8月15日至19日,梁衡再次來到
寧夏中衛,并特地在黃河濱的南長灘古村落住了一宿。夕陽西下,傾聽著黃河激 流敲打堤岸的聲音,先生說自個仍是第一次離黃河這么近。在存有197棵古梨樹的果園里,先生放緩了腳步,輕撫百年古樹,體會世事滄桑。數百年前,拓氏先人 涉水來到此處,在河灘種下梨樹。因為梨樹具有固土效果,所以河灘淤積的面積漸漸增大,逐步構成良田,養活了全村長幼,由此,村里人祖祖輩輩養成了喜愛梨樹 的傳統。梁先生說,這些古梨樹閱歷了人事替換,見證了年代變遷,深蘊著年月輪回、前史啟示、文明內在,“它們是地球上活著的地標,是鮮活的文明珍寶,必定 要維護好、開發利用好,讓它們為本地
大眾謀福。”
“這也是您主張建造‘震柳人文森林公園’的初衷嗎?”記者問。“是的,我知道海原縣已經建了地震博物館,有文 字,有圖片,可是最生動的,莫如就在那哨馬營5.8公里長的溝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園’,再種它一溝的新柳。”梁先生主張,“震柳人文森林公園”要 有中心景點、有絕無僅有的地標即震柳,還要有地震文明、農耕文明、邊塞游牧等文明的展現,這么就能夠申遺,還能夠請求全國性的防震減災會議每年到海原召 開,能夠設立與地震有關的教育、體會基地,供專業人員研討、教育之用,亦可招引很多游客參觀旅游……“傳聞
寧夏有30多個楊柳品種,主張全部種上,可構成 楊柳博覽園。再雇幾戶人家住在公園里,養一些牛羊,既能夠為這座人文森林公園堅持一些原生態的景象,還能夠使本地
大眾獲益。”梁先生說,所有的人文森林公 園終究都應落腳到經濟效益上,要良性循環,股動本地經濟開展。
“人文森林”說白了即是借森林來維護文明,借文明來維護森林。在先生近期出書的散文集《樹梢上的我國》一書 中,收錄了先生奔走風塵,走遍大江南北所拜訪的16棵古樹的故事。從看護萬里長城的滄桑紅柳到懷有炸彈的老樟樹,從周總理手植的臘梅到彭德懷斧下救出的重 陽木……梁衡先生以如椽巨筆,在枝葉之間揮灑秀麗美文的一起,也處處展現出他厚重的前史考慮和家國情懷。
采訪挨近結尾時,記者通知梁先生,近來
寧夏自治區黨委出臺的《對于執行綠色開展理念 加速漂亮
寧夏建造的定見》中,提出繪就漂亮我國“
寧夏畫卷”。梁先生深感欣慰,他說,把綠色開展轉化為全社會的一致,將“改進生態,人人有責”變為公民群 眾的自覺舉動,使偉大祖國河山更壯麗,這正是他寫樹愛樹的“初心”。
在梁先生的心里,還藏有一個愿望:全社會都舉動起來,在全國尋找評選300棵“中華人文古樹”,并順勢建起300個“村莊古樹文明公園”,保存前史,留住文明,留住鄉愁。先生認為,其文明堆集的含義不下于唐詩3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