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墻體廣告 大家說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蘊,博物館是最直接最佳的去向。
石嘴山市博物館的館齡盡管只要6歲,但在館長韓學斌眼里,這個“孩子”是他癡心文博甘為孺子牛的見證。
從一無一切到群眾博物館
2009年,
石嘴山市政府決議施行“三館一基地”項目,添補該市公共文明建設系統的空白,而建設市博物館是重中之重。一紙調令,這個重任便落在了韓學斌身上。
“建立市博物館,不是動動嘴就行,這是實打實的作業。”就任伊始,從根底建設、游客接待到內部管理,從豐富館 藏到學術研討,要做的作業千絲萬縷。尤其是保藏方面,
石嘴山既沒有現成的文物,又沒有保藏狀況好的標本。一無一切的現狀,需求韓學斌一件一件地找,一件一 件地判定真偽。所以,韓學斌在資金短缺、人員配備少的狀況下,與幫手走遍區內區外,
內蒙古、
新疆、
陜西、
山西、
甘肅、
河南、
廣西等地的深山老林、偏僻村莊 留下了他們的腳印。他們經常是一瓶水、一個饅頭,在山里一待即是一整天。最嚴峻的一次,在
廣西桂林一個偏僻山村,為了找到骨化石標本,身患傷風的韓學斌在 當地一個多年沒有打開的文物庫房里待了一整天。“出來后,我看到他全部臉發白,沒有血色,那時恰是嚴冬,格外冷。”韓學斌從前的同事沈榮耀通知記者,為了 找到珍品,韓學斌黑夜輸液,白日收集標本,這么的敬業精神讓他信服。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09年建館到2013年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里的每件藏品背面,都凝聚著韓學斌的汗水,這些藏品已接待30多萬人次觀賞。
“瘋子”館長的完美尋求
文博作業是貧苦孤寂的,但韓學斌堅持了34年,這期間曾有十分好的發展機會擺在他面前,不舍文博的情懷讓他無欲無求地留了下來。
“在作業上他即是個‘瘋子’,請求苛刻,凡事尋求完美。”平羅縣文管所作業人員韓建兵這么描繪韓學斌。一次, 要做賀蘭山壁畫拓片,為了完好無缺地將壁畫迅速拓完,韓學斌請求一切人員有必要早上5點鐘動身,晚一分鐘都不行。而他對自個請求也十分苛刻,練就了7分鐘完 成一個小型拓片的技能。韓學斌對文博的酷愛,讓他在對待每一件文物和標本時,事無巨細,親力親為。一噸重的標本,他為了安全和避免損壞,自個拖著,一點點 挪到展柜里。
“遠看是鉆探的,近看是要飯的,最后一打聽原來是文物搜集的。”因為韓學斌經常穿戴迷彩服走街串巷搜集文物和 標本,身邊人便編了這個順口溜。憑著對文博作業的癡迷,堅持在文博維護作業第一線的他,先后被自治區文明廳頒發“全區文明遺產維護先進作業者”稱謂,被石 嘴山市文明旅游局黨組頒發“優秀共產黨員”“文物維護先進個人”“優秀公務員”,2015年他獲評
石嘴山市“351”人才工程“專業技能優秀人才”。 2007年,他被北方民族大學延聘為客座教授。他積極開展課題研討,重點對賀蘭山壁畫進行了專題研討,先后安排力氣對賀蘭山壁畫進行維護和根底維護。撰寫 了《探究與猜測》《石不能言最可人》《留下千古前史畫廊——賀蘭山壁畫》等專著,論文8篇,字數達15萬多字,被《
寧夏文物》等多家報刊刊登。
文博作業大有可為
“文博作業,盡管貧苦,但總得有人做,讓真實的文物活起來,好的文明傳承下去。”韓學斌認為,博物館是潛在的文明宣揚,讓老群眾真實體驗到博物館是干什么的,逐漸把
石嘴山博物館打造成西部地區認可程度高的群眾博物館,是他盡力的方向。
現在,該市博物館建筑面積16118平方米,布展面積8252平方米,分序廳、三個根本陳設廳和三個專題陳設 廳,分別是古生物化石展廳、壁畫展廳、前史展廳、風俗展廳、工業展廳、農耕展廳,全部展示了
石嘴山這片土地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和文明效果。但這遠遠不夠,韓 學斌通知記者,每次他看到觀賞者那巴望根究背面常識的目光,就讓他覺得文博作業還要繼續前進。
為此,他編寫了《
石嘴山市博物館陳展綱要》,擬定人才培養方案,從長遠思考,從當時著手,實施“傳幫帶”縱向人才培養模式,依據不一樣展品類型,擬定不一樣說明使命,讓不一樣層次人群更全部、更簡略地接受文明傳承,將博物館打造成該市主要的對外宣揚窗口。
在韓學斌身上,沒有什么耀眼的光環,卻有著異樣的風貌;沒有什么顫動的業績,卻有著務實的干勁;沒有什么豪言,卻揮灑著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