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墻體廣告 9月7日,挨個喂完8頭牛,48歲的隆德縣楊河鄉楊河村一組農人擺海生看了眼
手機,上午10時47分,得煮飯了。
他兩三步走到北屋窗前,側著身子看了眼屋里:白發蒼蒼的爸爸擺占義背靠棉被坐在炕上,老婆擺文花正在幫白叟整理頭發,還不時詢問白叟頭皮癢不癢,耐性又仔細。
擺海生沒出聲,回頭鉆進了灶房,燒水、和面、洗菜、煮飯。
假如夫妻倆有任何一個人正在照料白叟,另一個都必須合作,結婚26年,這已是擺海生配偶心照不宣的守則。“父 母苦了一輩子,貢獻白叟、照料好父母是做兒女應當做的事。孝心是可以傳遞的,每個人都會老,老了的時分,只要行孝的人才會被后代認可、貢獻。”每次和后代 坐在一同,擺海生配偶都會提起村中尊老愛幼的故事。
作為4個孩子的爸爸,日子的壓力讓擺海生比同齡人衰老很多。擺海生的媽媽現已逝世快10年了,為了照料84歲 的爸爸,他和老婆拋棄了出門打工。幾個孩子都在上學,經濟本就不寬余的配偶一邊輪流在家照料白叟,一邊養牛種田。每逢集日,兩口子會買點白叟愛吃的,白叟 嘴上說不要亂花錢,但心里卻樂開了花。
說起爸爸,擺海生笑著說:“白叟就像孩子相同,要哄!”2014年春季少雨,玉米長勢平平,咱們都在搶墑種玉 米,夫妻倆也在地里忙了一整天。走時怕白叟餓著,兩人給白叟燒好水、買了饃,一天的工大半天就趕完。比及回到爸爸房里,白叟怎樣問都不說話,兩人理解白叟 是一個人在家悶了一天,生氣了,做兒媳的立馬笑嘻嘻地放下耕具煮飯,做兒子的也顧不得一天的疲乏,扶著爸爸到院子里透透氣。飯做好了,爸爸發脾氣不吃飯, 兩人又陪著爸爸哄了半天,白叟總算笑了,一家人才高高興興吃了頓飯。自此,夫妻倆做農活時建立了“倒班制”,每隔一小時就換著回家照料白叟。
爸爸垂暮,無法動彈,配偶倆最少每周為白叟洗一次頭,每晚洗一次腳。每到冬季,兩口子都會輪換守夜,為爸爸拉 上滑落的被子,一朝一夕,兩人不必設鬧鐘都會主動起來。“秋冬時節,白叟天天睡在炕上,脊背很涼,我老婆天天都預備4個暖水袋放在白叟的腳下、腰部、后 頸。”擺海生說。“憂慮被窩偏涼或許偏熱,老擺會提早睡在炕上感受一下,調整白叟的被褥。”擺文花說。
擺海生配偶很喜歡流行歌《時刻都去哪了》。“每次聽這首歌就覺得自個應當愈加仔細的照料白叟,他們生養了咱們,保護著咱們,咱們應盡返哺之恩。”擺海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