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江
墻體廣告 百余座漢代古墓,蜿蜒分布在鄱陽縣油墩街鎮蓮花塘村一片丘陵地帶,這是我省迄今發現的最大漢代墓群。“蓮山漢墓群”共有漢墓119座,出土過精巧的青銅器,被列為
江西省文物維護單位。這里埋藏著千年之謎,也被盜墓者所覬覦,大量漢磚出土,頻現的盜洞,凸顯文物維護之急迫。為此,本地鄉民自覺構成“守墓人”護墓隊,日夜行走在荒山野嶺之間,看護這一片千年前史的遺存。
“蓮山漢墓群”有漢墓119座
鄱陽縣博物館館長吳森林通知記者,2000年7月,“蓮山漢墓群”被列為“
江西省文物維護單位”。次年,鄱陽縣文物作業人員再次到現場冒雨作了整整一星期的具體勘測,給古墓標號并劃定建造操控地界限和維護規劃。他們驚訝地發現,古墓的數量遠遠超出1983年的測算,承認根本保存無缺的就達119座。其間最大的高18米多,底座周長達100余米,且規劃可稱得上“
江西之最”。到現在,蓮山漢墓群出土了許多文物,其間最寶貴的當屬1991年發現的青銅甗。青銅甗為兩件青銅器疊合一體的青銅器,上面的用具形同蒸籠,下面的用具宛如火缽,是用來蒸飯的器皿。它高75厘米,重達14.5公斤,表面斑紋明晰可辨,經鑒定為商朝鍛造。
站在蓮花塘村口的文物維護碑處,記者在鄉民的指引下放眼望去,延綿崎嶇的古墓群像一條巨龍。“蓮山漢墓群”是我省境內規劃最大的漢代墓群,為研究長江流域漢代殯葬制及殯葬風俗及鄱陽前史沿革提供了寶貴的什物資料。
據鄉民介紹,約從1968年開端,鄉民拓荒耕耘時挖到不少印有紋飾的磚塊,就拿回家建房、建豬圈,并沒有意識到這些磚塊即是文物。
本地鄉民自覺成立護墓隊
本年60歲的鄉民程香山是村里的護墓隊隊員,他從1998年開端就看護著這個古墓群。除他以外,護墓隊還有5自己。11月10日上午,程香山帶著記者巡查古墓群。為觀察漢墓,程香山穿過一片半人高的茅草,記者緊跟這以后,山路崎嶇,記者腳底一滑差點摔跤。“守墓”不是一件輕松活,要全身穿戴好厚實的衣服,并穿上雨靴,避免蟲蛇和荊棘。
程香山帶著記者來到離村子不遠處的一座漢墓,惋惜的是該座漢墓現已被盜,只剩下一個黑漆漆的空墓穴。他介紹,發現了被盜漢墓的痕跡后,他們會將盜洞進行封堵。
據了解,之前,程香山等人發現了村里古墓群被盜后,便自覺成立護墓隊對古墓群進行巡查維護。“從1998年之前,咱們都是義務巡查維護古墓,每周最少要巡一次。近來四五年,鄱陽縣博物館每年給咱們發了點錢作為辛苦費。均勻到護墓隊員每人每月即是200元,煙錢都不夠。咱們不是圖錢,這些都是國家的財富,咱們有義務也有才能把它們維護好。”程香山說,這些護墓隊員最大的年紀有70多歲,最小的也有58歲。以后,程香山帶著記者來到了村頭的一座小山包,這也是一座漢墓,墓室現已坍塌,一些漢磚散落一地。“關于坍塌的漢墓,咱們也要巡查是否有盜墓者開掘的痕跡,假如發現了,咱們就立即向鄱陽縣博物館陳述。”程香山如是說。護墓隊員們通知記者,只需他們還能走動一天,他們就會堅持下去,呵護好這些古墓的寧靜。
有說法稱漢墓群墓主疑為
九江王英布將士
眾多飄渺的鄱陽湖,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前史上曾經發作過許多嚴重的戰爭,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就發作在這里,所以民間傳言稱,這些龐大的古墓群是朱元璋其時的兵器庫。鄱陽縣博物館館長吳森林通知記者,這只是坊間對“蓮山漢墓群”的一種說法。此外,還有別的一種說法稱漢墓群墓主疑為
九江王英布將士,他對比附和此種說法。
在蓮花塘村周圍有一條名叫西河的河道,它是秦漢期間的運送通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西河的南面就是漢墓群,而在西河的北面有一個陳舊的村落,這個村落終究跟漢墓群有什么聯系呢?鄉民稱,他們村祖祖輩輩都姓英,叫英家村,而這個村落的族譜清楚地記載著,曾經有一位叫英布的
九江王是他們的先人。吳森林介紹,不管從圖畫仍是文字記載上,都現已證明了漢墓群和英布有很大的聯系。他自己對比偏向漢墓群和英布有相關。 現在,這119座漢墓仍然靜靜地沉睡著,真實的開掘作業還沒有開端,它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