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墻體廣告 山陜會館坐落樊城一橋頭、市第二中學校內,是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筑,也是一座用黃、綠琉璃瓦裝修的古建筑群。
襄陽民間撒播的“山陜會館金鑾寶殿,
武昌會館三宮六院”的美譽足以闡明當年山陜會館的富麗與氣勢?!吧疥儠^是樊城保存情況最佳的一座會館,其最早前史可追溯到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它由
山西、
陜西兩省商人一起締造,規(guī)模之雄偉浩大,建筑之精巧富麗,建筑等級之高,均居樊城各會館之首。”寫過專著《
襄陽會館》的李秀樺說。
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趙蔚霞介紹,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初建山陜廟;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又興建了祭祀天、地、水的三官廟;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又重修了山門及戲樓;以后又增建花園、荷花池及僧房,山陜會館逐步擴展,建筑總面積達數千平方米。1949年前這兒改作小學校舍,1949年后用作市第二中學校舍。2000年市文物部門對前殿、后殿及鐘樓、鼓樓進行了修理。山陜會館于2002年被發(fā)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陜會館現存有琉璃八字影壁、戲樓、鐘鼓樓、前殿、后殿等單體建筑。盡管會館現存建筑僅為原貌的十之一二,卻不失畫棟雕梁、富麗堂皇之氣度。大門兩邊琉璃八字影壁,壁心有團花雙龍戲珠、蓮花童子浮雕,右壁有紅日高照及十二神明浮雕,左壁有皓月當空及十二月將浮雕,四角有標志福壽的蝙蝠瑞獸浮雕。影壁前一對青石獅,雕工精細,活潑可愛。
高臺式鐘鼓樓建在前殿兩邊,歇山頂,四角高翹,方形藻井,欄額有供品紋彩繪,斗拱為網狀。前殿四柱三間,高10.2米,面闊16.6米,進深14.2米,硬山式,琉璃瓦蓋,十二檁卷棚頂,抬梁構架。正殿是供奉關公神像的殿宇,高12.35米,面闊16.6米,進深13.4米。檐墊板以各種花卉斗方鑲嵌在檐下,把殿宇裝點得非常華貴嚴肅。
李秀樺介紹,山陜會館裝修最大特征是琉璃資料的大量運用。琉璃瓦在古代只要皇家建筑才干運用,由于作為供奉關帝的古剎,建筑標準較高,而
山西又是琉璃的故土,得地主之利,其建筑構件應該是從
山西長途運輸而來。拜殿、大殿屋頂上的鎮(zhèn)脊獸、佛塔等裝修儼然完備,氣象萬千。
作為一個市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商大家會不惜耗費巨資創(chuàng)造會館,以彰顯商人形象和實力。李秀樺介紹,山陜商人經營范圍甚廣,特別以食鹽、茶葉、典當、金融等為主。聞名的“萬里茶道”即是山陜兩省商人測量出來的,故有“秦晉鹽茶”之說。作為清朝最活躍的
山西商幫,在
襄陽商場自然會有必定的領頭效果。樊城碼頭運銷以糧食、棉花為大宗,在清末50家大小不等的糧行中,
山西幫占10家,并且本錢均在20萬元以上。
此外,山陜會館現存從建筑以來的17通碑刻,是研討秦晉商幫和樊城商業(yè)文明的主要什物文獻?!耙粋€會館內有如此多的文物遺存,至少在整個漢江流域是名列前茅的?!崩钚銟逋ㄖ浾?,經收拾的山陜會館碑刻文獻已有兩萬多字,較為完整地記錄了山陜會館由關帝廟—山陜廟—山陜會館的開展歷程,是厘清和研討山陜會館前史沿革、形制和功用、經濟貿易史、與漢水流域其他地方會館和商號聯系的寶貴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