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在“雙十一”到來之際,市工商部門發布“雙十一”網購消費警示,提醒廣大消費者科學理性消費,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由“光棍節”演變而來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不過是商家的一次成功營銷。2015年,在“雙十一”當天阿里巴巴旗下各平臺總交易額達到912億元。
任何狂歡盛宴的背后,都會伴隨迷霧與陷阱。
現代電商的快速發展,為
大眾消費帶來便捷與多元選擇的同時,也給那些投機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錢是自己的,可自己手上的錢也不是白白撿來的,不管電商炒作得多么帶勁多么熱鬧,理性消費肯定是第一位的,大伙千萬不要被那些花樣翻新的點上陷阱蒙蔽了雙眼。
花樣之一:先提價再打折。部分品牌商會先提高商品售價,然后參與促銷活動,致使折后
價格實際上是原銷售
價格,甚至高于原銷售
價格。有時還有打著“特價”旗號的商品,成為商家吸引客流、帶動店鋪內其他商品銷量的促銷手段,誰知道所謂的“特價”其實就是平時的賣價,消費者毫無“特殊”優待。
花樣之二:雇請水軍刷單。設計再精密的流程也會被一些人鉆空子,雇請水軍刷單就是一些商家常用的伎倆。部分網站為了吸引消費者,花些小錢給自家網站刷單,看上去生意紅紅火火,評價等級頗高,實際上卻是一個少有人光顧的假貨店。這樣的店家靠涂脂抹粉的手段,達到了“看上去很美”的目的。
花樣之三:以次充好。盡管各個電商平臺都在對假貨進行嚴厲打擊,但還是有極少部分店家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在活動期間以極低的
價格出售商品,消費者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實則卻是花錢買了假貨或高仿貨。
花樣之四:電商專供。網上看到的貨樣好像與實體店的一模一樣,可電商推出的
價格只是實體店的三分之一。消費者如果貪了便宜,拿到手的東西在質量上和實體店卻差了幾個等級。你找電商問理,人家卻說,我們這是“電商專供”。
想要忽悠你口袋里的錢,不良電商的招數還有許多。想要不花冤枉錢,不受窩囊氣,還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不去湊什么“雙十一”的熱鬧吧。要是真的想感受一下購物節的狂歡,也還是多個心眼,擦亮眼睛,花明白錢,買實在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