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銀市
墻體廣告發布 1923年,陶占發白叟出生在會寧白草塬的一個貧窮農人家庭。現在,她膝下有4個兒子和3個女兒、13個孫子、16個重孫,大女兒現已75歲了,最小的重孫剛剛3歲,兒孫們對白叟很孝順。白叟對吃穿都不考究,對啥事情都看得很開,和鄰居們共處十分友善。
一
記者來到
白銀區安民小區,見到了本年93歲的陶占發白叟,剛剛過完93歲壽辰的陶占發白叟身穿一件赤色外套,正坐在窗邊看著外面。看到記者到來,白叟笑瞇瞇地站起來,和我們打招呼。記者看到,白叟盡管現已高壽,但卻耳不聾眼不花,腿腳靈活,自個看著比實踐年紀要年青。白叟歷來沒有生過大病,日子徹底自理,平常還喜愛鉤個椅子套等小物件。
陶占發白叟通知記者,她膝下有4個兒子和3個女兒、13個孫子、16個重孫,現在大女兒現已75歲了,大重孫也30歲了,最小的重孫3歲,具有一個我們庭,兒孫們都很孝順。白叟一向和二兒子張耀德日子,不論兒子走到哪,都會帶著她。
陶占發回憶說,她1923年出生在會寧白草塬的一個貧窮農人家庭,4歲時爸爸過世,留下了她和1歲的弟弟,由于家里條件艱難,媽媽便領著她,背著弟弟來到了靖遠縣營防村,在那里媽媽盡管再嫁,但日子照舊艱難,常常缺衣少穿、食不果腹,就這樣在啼饑號寒中度過了苦澀的幼年和少年時期,白叟15歲時出嫁到了靖遠縣曹峴鄉曹峴村。
回憶起其時的情況,白叟不由慨嘆。“那個時分,老公的朋友姊妹都餓死了,只剩他一個,靠著終年給地主打長工日子,家里條件十分艱苦。還記得剛成家的時分,家里只需兩雙筷子、兩個碗和半個破鍋,半個鍋仍是借的,成家后日子照舊很艱難,由于曹峴鄉是靠天吃飯,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張耀德說,那時分家里日子很艱難,他們朋友姊妹都還小,為了能讓家里人吃飽,爸爸出去打長工,換回來一點口糧,媽媽要想辦法讓孩子們吃一年。“還記得小時分為了讓我們吃飽穿暖,媽媽白日去山上挖野菜,晚上回來還得給全家人納鞋底、織襪子、補綴衣裳,后來日子好過了,爸爸和媽媽到60多歲就不再下地干農活了,開端在家里幫助帶帶孫子。”
而那時分織襪子的手工,也變成陶占發白叟現在的喜好。張耀德指著家里大大小小椅子上的套子,說這即是白叟平常鉤的,來消磨時刻。白叟一聽頓時來了愛好,要讓記者看下她的手工。她帶著記者來到臥室,拿出鉤針和舊毛線球,熟練地將毛線放在鉤針上,開端給記者解說,座套怎樣鉤出來才美觀。
二
兒子張耀德說,媽媽不論是啥時分,日子過得多苦,歷來都是笑呵呵的,鄰里之間共處十分友善,歷來沒見過和誰紅過臉,只需誰家有事叫幫助,喊一聲媽媽就趕忙曩昔了。“那個時分由于彈盡糧絕,生完孩子后人們都會帶著孩子針灸,以防患病。由于家中朋友姐妹比較多,媽媽生完孩子后抱著孩子要去其他村莊找接生婆給孩子針灸,由于交通不便,外莊離得遠,幾十里路都得靠走,一來二去,媽媽便自個學習了接生和針灸的手工。從此以后,只需村里有人生孩子,就喊媽媽曩昔,媽媽都是責任幫助,歷來不要酬勞,媽媽到了80多歲的時分,還有人找上門,讓白叟幫助給孩子針灸。”
1986年,張耀德一家從曹峴鄉搬到了現在的劉川鎮,上一年又把媽媽帶到了
白銀。張耀德說,媽媽格外愛串門,曾經在
鄉村的時分,早晨吃完飯就出門,一向到天亮才回來,每天都是樂滋滋的,現在到了城里,白叟由于氣管不太好,上下樓很費力,只能幾天下一次樓,去外面轉轉,上樓的時分7歲的重孫子前面拉著,13歲的重孫子后邊推著,孩子們對白叟都很孝順。“我媽媽現在每天就坐在窗邊看看外面,或許在家看看電視。”
從記者見到白叟時,白叟一向都是笑瞇瞇的,一笑起來很慈祥。記者問陶占發白叟:“現在的日子還習氣不?”白叟笑著說:“住在樓上有些著急,在
鄉村家里寬敞,心境豁亮,想去哪就去哪。”
提起白叟長命的因素,張耀德說,媽媽最大的特點即是不挑食,家里人做啥吃啥,歷來不厭棄。再即是性格開朗、胸懷廣大,把啥事情看得很開,所以現在身體也極好,基本上沒生過病,現在身體上即是氣管不太好,上一年才開端拄拐杖,要不然曾經走路十分精神。現在否極泰來,家里光景越來越好,就想著讓媽媽多享享樂,兒孫們對白叟也很孝順,有啥好東西都會給白叟藏著。
新美
墻體廣告 http://www.zzkai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