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市冬季農田水利與農業生產現場會上獲悉,今年全市完成“蝦稻共作”面積約13.9萬畝,新發展“蝦稻共作”萬畝連片基地2處,千畝以上基地27處。
今年以來,我市各地以發展“蝦稻共作”為突破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蝦稻共作”基地開發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12月10日,全市完成“蝦稻共作”面積約13.9萬畝。其中,新發展萬畝以上的區鎮有:張金鎮2.2萬畝,積玉口鎮1.3萬畝,運糧湖管理區、龍灣鎮、白鷺湖管理區各1萬畝。新形成的2處萬畝連片基地分別是張金鎮金家湖區域、龍灣鎮鄭家湖區域。另外,新建成千畝連片基地27處,面積約7萬畝。
“今年新發展2.2萬畝,全鎮‘蝦稻共作’種養面積達到4萬余畝,畝產值7000元左右,畝平可增收4000元左右。”張金鎮黨委書記劉剛向記者介紹,2010年以來,該鎮蝦稻種養僅有化家湖、鞏心、雙人橋等村零星片塊,近年來通過學習借鑒、技術培訓、龍頭引領等方式,逐步推廣“蝦稻共作”種養,打造
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構建蝦稻產業發展新格局,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動力。
龍灣鎮“三色經濟”遠近聞名,其打造的蝦稻“金色經濟”產業已發展“蝦稻共作”面積達4萬畝。“
湖北萊克集團在瞄新村流轉土地1萬畝,建設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基地,可年繁育小龍蝦2000余噸;
湖北惠民農業有限
公司在鄭家湖村流轉土地5000畝,采取‘合作社+家庭農場+倉儲加工+物聯網’的經營方式和線上線下營銷模式,一座高標準‘蝦稻共作’
現代農業基地正在火熱建設中……”該鎮黨委書記從進軍向記者娓娓道來。
宜養則養、宜種則種,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全市各地“蝦稻共作”基地開發形勢喜人。數據顯示,當前,我市養蝦總面積約50萬畝,其中“蝦稻共作”面積達到45萬畝,池塘養蝦約為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