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近日觀市紀委本年度“電視問政”,一邊感受“現場直逼”的辣味,一邊側聽周邊觀眾的耳語,不禁五味雜陳、思慮良多。
現場還沒開始,耳邊即有細語:這已經是市紀委一年一度的“保留節目”了,勿須期待過多;又不知有哪幾家單位“點子低”,“一把手”要亮亮相、出出汗了。依筆者體味,耳語聲折射出觀眾這樣的心態:“電視問政”,剛開始新穎獨特,犀利精銳,氣勢如虹,過癮。但時至今日,年復一年,早已“三鼓而竭”,見怪不怪了。所以“節目”年年演,問題年年出,過場而已而已。
思慮及此,筆者不免心情沉重。就我市的情況看,開展“電視問政”,也已有五年歷史了。的確,在它初次亮相之時,因其融紀委、媒體、嘉賓評委和
大眾監督于一爐的架構,在紀委暗訪組所搜集的真憑實據面前,一面是主持人不留情面的犀利發問與追問,一面是抬眼處灼人的聚光燈,前排是市委的主要領導,滿場是觀望的人群,還有30名評判團對其回答滿意不滿意的“哭臉”和“笑臉”。即便久涉官場的“一把手”們,也不免因防不勝防而顧此失彼,于是一個個臉紅心跳、聲音發顫、渾身冒汗,一臉囧相。他們不能不在真誠地道歉之余拿出堅定的表態,并且接受媒體和
大眾持久的監督。于是,“電視問政”刮起了一股曝光問責風暴,成為了紀檢部門抓作風建設、整治不正之風的利器。風暴過處不正之風跡斂、機關作風煥然一新、社會民眾倍受鼓舞叫好不斷。
然而在其多年重演之后,盡管其固有風格依然未變,但其原有的“利劍的寒光”或許正在逐漸黯淡,無論接受質問者還是觀眾,心態都在發生悄然流變。前述的耳語就是明證。這里面的原因的確值得深思。
首先,暗訪涉及的主題問題,有些因其不斷反復、冥頑不化,而成為了老生常談。這樣,一方面觀眾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要么認為不是新鮮話題,提不起興趣,要么對“問政”的功效產生質疑,認為既然不斷重復,說明勞而無功。另一方面對被追問者而言,有的早已見怪不怪,應對有方,只要嘴頭上回答堅決,能夠博得滿場“笑臉”,即可順利過關;有的即便回答得不是那么順暢,也并不見得哪位官員因此而受到嚴厲問責。比如機關作風“慵懶散”問題、窗口服務不便捷相互推諉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等。此類問題其實解決辦法并不難:一是紀委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后續跟蹤追查,不能只聽場面上回答得干脆果斷,更要看行動上落實得怎么樣。所謂聞風而動、“一次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二是如果出現“場面上忽悠”現象,則當嚴厲問責,絕不寬容、絕不手軟,徹底根絕某些官員的狡詐心理。三是對于那些容易反彈的頑癥痼疾,說明“制度補漏”的長效機制亟待建立。
其次,有些是“老話題新問題”。比如環保問題,以前社會反映強烈的基本都是涉污企業亂排亂放,或者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治理之類。現在是家庭養殖畜禽污染成為了一大公害。這類問題一方面涉及到多種經營、產業致富等經濟范疇,與其它政策有交集。另一方面是覆蓋面廣,幾乎所有
鄉鎮村都有,因而治理難度大。再者,這類現象典型的屬于“后發問題”,職能部門有些始料不及,因而政策和治理手段都稍顯滯后。此類問題警醒我們: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職能部門,在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綠色發展的進程中,都必須做好前瞻預判和超前設計。既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農民發家致富,又要提前制定制度規范,防止無序發展、放任自流。繼而重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毛病。
第三,有些問題可能存在政策管理的“值得商榷”。比如教師補課問題。一方面是社會需求巨大。漫長的假期,孩子怎么過?如果做一下社會調查,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泡網吧”“迷游戲”放任自流,而是希望或者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荒蕪了學習。即便極少數尊重孩子自決權的家長,也存在孩子“可能落伍”的隱憂,因而不得不“從眾”。在此前提下,民辦學?;蛘呙褶k教育機構的興盛便有了肥沃的土壤。在職教師尤其是名校名師,無疑成為了這些機構聘用的首選。另一方面對于教育主管部門來說,如果說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時段,教育局規范管理,嚴查教師兼職,屬于無可厚非的話。那么,寒暑假教師應該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利用假余時間,發揮專業特長,既解決了家長的“難題”,回應了社會需求,又幫學生鞏固和學習知識,收復孩子的“玩性”,也同時以自己的付出獲取必要的勞動報酬。這,真的就“違規逾矩”了,應該打擊嗎?大禹治水,堵不如疏。道理誰人都懂,怎么一遇到現實問題,就犯“一根筋”的毛病呢?
第四,有些問題則明顯屬于打擊不力,比如花錢辦假證問題?!巴米印睗M地跑,假證漫天飛,黑色利益鏈條久斬不斷。這,既搞亂社會秩序,又毒化社會風氣,催生腐敗蔓延,實在是禍害社會的淵弊。此類問題屢禁不止,久查不絕,只能說明一點:要么“鷹”在睡覺,懶政怠政;要么“蛇鼠一窩”,同流合污,大家一同綁在黑色利益的鏈條上。這,都只能證明,在市場化逐利的背景下,利益誘惑的極端強大與頑固。愈如此,不僅打擊力度必須加大,而且要持之以恒、雷霆萬鈞。對之,保持監督問責和執紀執法的高壓態勢就是事所必然。
第五,還有問題可能出在執紀執法整改的力度傳導不夠。比如那些“一把手”表態很堅決,但是暗訪曝光卻時常“冒泡”的問題。只能說這些單位要么是執行中拖泥帶水,不夠干凈徹底;要么是“一陣風”,不能持之以恒。或者根本就是存在執行決策的“腸梗阻”。對于這樣的地方,非保持持續的追蹤和高壓不能促其根本整改;對于這樣的領導者,當然只能進行組織調整或者直接給予紀律處分了。
不管怎么說,“電視問政”作為陽光反腐的有效平臺,它,絕不是某些人理解的“節目秀”,也決不允許個別投機者心存“狡詐”,“忽悠”
大眾。它必須始終強化其犀利風格,保持其“辣椒”品味,保持其固有的“威懾力”。只有讓“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慵懶散軟”才能無處遁形,政風和社會風氣才能好轉有期。只有讓“臺上問政,臺下問責,制度補漏”成為良性循環,全面從嚴治黨才能重塑黨風政風,進而使我們黨贏得民眾、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