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 一年來,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貫徹實施《中國制造2025》,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
湖北行動綱要》,全省制造業主動對接融入國家戰略,加快制造業從大到強的跨越轉型。這是中國工業報記者日前從該省經信委采訪時獲悉的。
據了解,2015年,
湖北省規模以上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25萬億元,由2010年的全國第11位升至第7位。其中,制造業占全部工業比重達到9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1%,對GDP的貢獻率為32%。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3%,同比加快3.4個百分點,快于全省工業增速3.3個百分點。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3.1%,同比加快4.3個百分點,快于工業增速5.1個百分點。
高層次推進
湖北省政府以及市州政府包括主要工業大縣成立了以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制造強省(市、縣)建設領導小組。省級層面,基本形成以《中國制造2025
湖北行動綱要》為主、涵蓋五個重點工程和十個重點領域的“1+18”規劃體系。地方層面,市州包括主要工業縣市相繼出臺“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或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措施。
書記省長多次拜訪工信部等國家部委主要領導,積極推動建立部省合作機制,完成《工業和信息化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進
湖北制造強省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的起草送簽工作,目前正與工信部銜接,爭取近期正式簽署協議。同時,省委組織部聯合相關部門舉辦專題研討班、開展楚天名匠、荊楚工匠選樹宣傳,營造濃厚氛圍。
推動轉型發展
首先是在積極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著力推動制造企業、科研院所、金融資本等創新資源的整合,在智能裝備、光電、遙感、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成立14個省級以上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在
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
移動互聯、激光、機器人等行業,組建50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航空航天、集成電路、軌道交通、光纖傳輸設備、光纖激光器等一批核心技術和基礎裝備方面,進行聯合攻關,為全省制造業發展提供強大原動力。
其次是率先在全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三權改革”,推出“科技十條”、“新九條”等創新政策,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特區+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鏈條孵化平臺,扶持新建一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配套建設一批檢驗檢測、技術交易、人才培訓等專業化服務平臺。全省建成“光谷青桐匯”等創客空間200多家,各類企業孵化器300多家,在孵企業達16000多家。
培育新優勢
一是聚焦
湖北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有前景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天、北斗等十大重點領域,特別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集成電路、電子基礎產品、
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海洋資源開發裝備、生物技術藥物、高性能執法作業船舶等細分領域,分業推進、優先發展。二是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十三五”規劃,精心謀劃編制省級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項目包和市州《工業產業鏈招商引資路徑》,共收集整理億元以上項目1500多個,總投資2萬多億元。三是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制造業十個重點領域開展制造業創新中心、產融合作、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兩化融合、工業強基、專項建設基金等“中國制造2025”各類試點示范,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促進
湖北制造發展模式轉型和產業升級。截止9月底,全省6批共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211億元,其中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與技術改造專項145億元,拉動全省制造業投資1424億元。
加快智能轉型
首先是在提升網絡承載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的基礎上,重點培育“一商兩平臺”:“一商”即面向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培育壯大烽火通信、華中數控、奮進機器人等一批信息技術、智能制造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兩平臺”即全省統一的信息基礎設施服務和數據交換樞紐平臺–楚天云平臺,和
湖北移動“興業云”、
十堰“汽配人網”等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數據中心(一期)已投入試運行,今年底可實現80%、300多個省直部門應用系統的遷移接入。
其次是一手抓新興業態培育,支持
武漢創建“全國軟件名城”,大力扶持發展工業設計、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數字內容、信息安全等互聯網新業態;另一手抓傳統動能改造,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推動企業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智能化發展。
再次是堅持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授牌14家企業開展省級試點示范。全省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達到522家,70家企業列入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12家企業通過國家貫標評定,4家企業列入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全省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達到82.41,智能制造裝備規模近千億元,居全國第8位。
促進可持續發展
重點是對長江、漢江、清江及其主要支流沿江15公里范圍內重
化工及造紙行業企業開展專項集中整治,暫停項目59個,限期整改企業135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倒逼規上工業企業全面實施清潔生產示范工程,倒逼傳統制造業搬遷入園和綠色改造,全面加快循環經濟發展。1至9月,
湖北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等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增長50%以上,全省循環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此外,截止目前,已壓減粗鋼產能338萬噸,整體關閉8家鋼鐵企業,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五年壓減鋼鐵產能299萬噸的目標任務;壓減煤炭產能400萬噸,占國家五年壓減800萬噸目標任務的一半。同時,鋼鐵領域還淘汰落后產能416萬噸。并編制出臺了全省“一帶一路”重點支持項目庫和工業企業“走出去”三年行動方案,加快
汽車、
建材、紡織、電子等優勢產能走出去。
此外,
湖北制造業還在“完善產業生態環境”、“釋放企業發展活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談及下階段工作的舉措,該省經信委主任歐陽萬坤強調:一是進一步增強制造強省建設的戰略定力;二是著力打造區域領先、全國一流的制造業創新中心;三是著力打造全國智能制造先行區;四是積極推進制造業服務化;五是著力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集群核心區和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六是著力打造
湖北制造新品牌、新形象;七是著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和“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