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 12月19日,
湖北省水產局副局長張
漢中一行三人就再次檢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現象進行調研,
宜昌市水產局及長江
湖北宜昌中華鱘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陪同到中華鱘產卵場的核心區進行實地查看。
中華鱘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水域和長江中下游的干流內。其體型碩大,體長可達4米,體重超過500千克,壽命可達40余年。據資料顯示上次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是在2012年11月中旬。而隨后的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時間內,科研單位都未在葛洲壩下的傳統產卵場里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行為。今年的科研調查再次在葛洲壩下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跡象,這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家對于傳統產卵場是否已經喪失“產床”功能的認識,證實了中華鱘仍然具有自然繁殖的能力,證明葛洲壩下依然具備野生中華鱘繁殖的自然條件,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并未中斷,中華鱘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
張
漢中副局長對此次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現象高度重視,乘船查看中華鱘產卵場的核心區后,立即召開會議,會上指出中華鱘保護區已經成為中華鱘為數不多的產卵場(目前為止沒有發現其他產卵場),對中華鱘的保護具有戰略性地位,要求中華鱘保護區及參與此次研究的科研單位切不可輕視、切不可掉以輕心,更應該增強我們對加強保護區建設的責任感,對保護中華鱘的危機感;要貫徹新的“五大發展理念”,把生態環保放在壓倒性位置,切實做好中華鱘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