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墻體廣告 昨日,臺灣祀典武廟總顧問林炳男,世界關公文化促進會副會長、
荊州關公文化學研究會名譽主席朱正明,臺灣關公文化學者何錦榮等專家學者聯合發布結論稱:臺灣唯一官方認定的最大關帝廟——祀典武廟香火祖源發跡于古城
荊州,并將起源的具體地理位置鎖定在古城南隅的卸甲山。
這個初步結論的發布是海峽兩岸歷史學家、關公文化學者尋根臺灣關公祖源25年的一大新發現,而這項新發現源于古籍《
荊州府志》 (明·嘉靖)的 “
荊州藩封圖”。
昨日,按照宗教禮儀,林炳男、何錦榮等臺灣專家學者將來自祀典武廟的香火灰與
荊州關羽祠的香火灰融合,這標志著臺灣祀典武廟歷經350余年實現認祖歸宗,跨越海峽兩岸的關公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融合。
祀典武廟又稱關帝廟,于明朝永歷19年(公元1665年)鄭經興修而成,原為明朝寧靖王的家廟,清朝康熙末年再次修繕而保存現狀。目前,祀典武廟已經成為臺灣武圣關公的信仰中心,被臺灣官方認定為一級保護文物。
隨著海峽兩岸交往的日益頻繁, 1991年,臺灣文化學者啟動了來大陸探尋祖源之旅。林炳男說,長期以來,臺灣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臺灣關帝廟的祖源來自
福建東山島。
尋找祀典武廟的起源,
上海復旦大學專家王崗、臺南大學博士陳緯華、臺灣關公文化學者劉采妮等從寧靖王的南下足跡推翻了“東山島學說”,并認為,明朝時出生于
荊州的寧靖王進入臺灣的足跡始于
荊州,經過
福建廈門進入金門,后輾轉進入臺南。由此說來,臺灣關帝廟的祖源極有可能源自
湖北荊州。
隨后,“
荊州說”得到海峽兩岸越來越多的明清史學者、關公文化學者的佐證。今年上半年,臺灣中華關圣帝君弘道協會總會長陳展送聯系到
湖北專家朱正明。
為佐證明朝寧靖王的南下足跡,朱正明等翻閱大量史料。在
荊州市政協副主席羅清洋的幫助下,兩岸專家從明朝嘉靖版本的《
荊州府志》找到了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