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墻體廣告 36年來,他始終堅守在
農村教育一線,放棄原本可以進城的機會,把家安在
農村,把根扎進
農村學校,只因為這里的孩子需要他;36年來,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三尺講臺,曾經風華正茂的他而今已兩鬢霜花,但他對教育的執著絲毫不減;36年來,他用
農村教師的質樸和勤奮,關愛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每位學生,一批批“丑小鴨”在人生起跑線上集聚了蝶變的力量……
因工作業績突出,李向晨先后被
襄陽市政府、
湖北省政府表彰為“優秀教育工作者”,最近又獲得
湖北省第二屆楚天園丁獎。他就是襄州區黃集鎮太山小學一直站講臺的校長李向晨。
李向晨擔任校長的這些年,創造了襄州教育界的“太山現象”:連年教學質量全區第一,超過許多城區學校;每年都有城鎮學生和
河南籍學生慕名轉入,出現了城鎮學生向
農村轉學的“怪現象”;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迎“國檢”中,偏遠的太山小學讓教育部督導專家團眼前一亮,對其辦學給予高度評價;家長到校“取經”,詢問孩子為啥喜歡吃學校飯菜而抱怨家里的飯菜不好吃;教體局黨組制發文件,號召全區教職工向
農村校長李向晨同志學習……
帶著“支架”進課堂
黃集鎮太山村小學位于鄂豫交界的太山村,是一所偏遠的
農村小學,李向晨在這里一干就是36年。去年春季,在聽公開課時,李向晨因為心臟病突發暈倒在教室,經緊急搶救,醫生在其心臟上安裝了“支架”(心臟搭橋手術),一個月后,李校長放不下學校,舍不下學生,他不顧醫生的叮囑和家人的勸阻,又帶著“支架”活躍在校園。
“能和教育結緣,是我這輩子最正確的抉擇。我非常喜歡教學,喜歡學生,學生們很‘黏’我,我從來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李向晨說。
李向晨帶頭參與課改,在教學大比武中,他總是率先登臺,并堅持使用多媒體教學,他說,
農村孩子更需要借助
現代信息技術“開眼看世界”。為了更好地學習電腦,他拜從市區轉來的兩名學生為師,讓兩名學生手把手教自己。李校長不僅自己堅持進課堂,他還要求學校領導班子全部“站講臺”。他在召開學校班子會的時候說,一定要把課帶好,做業務上的骨干,為教師做出示范,這樣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
“看著李校長五十多了還和我們年輕人一起站在講臺上比教學,心里很感動,他身上有一種不肯服輸的鉆研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年輕人不敢懈怠,不能懈怠。”該校榮獲全市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的王曉紅老師說。
沒有條件,他創造條件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境
太山小學地處偏僻,上級撥付的資金杯水車薪,且向城鎮中心校傾斜。辦學條件落后,經費嚴重不足,李向晨從小在
農村長大,知道
農村辦教育的艱辛,但他咬緊牙關,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再苦不能苦孩子。”
李向晨精打細算,積極購置“家當”。學校每筆費用的開支,每個項目的建設,堅持集體決策,減少中間環節,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錢。教師辦公室統一配置辦公桌椅,安裝空調、飲水機,當問到錢從何來?李向晨說,公用經費只要不亂花,肯定會有結余。
說起李向晨的“摳門”,每位師生都能列舉一籮筐:到鎮上開會騎自行車,到城里開會擠中巴車,從未租車“氣派”一回;沒有自己的房子,住在學校騰出來的兩間教室里,“家里”沒有像樣的家具;來客招待一律到學校食堂和師生共餐,區里領導來了,他就把領導帶到自己家里,親自下廚……李向晨在生活上很“摳”,但在學校建設上,在對待學生上毫不吝嗇。
他常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我們要舍得花錢,為他們營造最優的學習環境。”學校堅持發揚購買“半成品”的優良傳統。寢室的床鋪,學校采購鐵架、鋼管,回校后組織全體教師配合焊工師傅切割安裝,從采購、焊接、安裝,再到刷漆,教師全員參與,這比從市場上直接購買成品,節約近半。學校桌凳的修補、道路的硬化,但凡教師能做的,就不從市場上找工人。
因為辦學口碑好,效益高,學校深受群眾和愛心企業家的認可,每年學校獲得愛心捐款均在10萬元以上。學校門衛由教師輪流擔任,每天2人,準時交接,因教師更敬業,更細心,所以從未出現安全事故。僅此一項,學校每年就節省4萬余元
李向晨把全體教職工都當成自己的弟兄姐妹,落實“五必訪”:教師家庭遇到生病住院、家庭糾紛、重大困難、離退休、婚喪嫁娶等,校領導班子一定登門看望,讓教師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校領導登門看望,體現學校的關懷,久而久之會沉淀為一種親情文化。”李向晨說。
甘當學生“保姆”
貧困、留守是
農村孩子輟學的最大誘因。李向晨擔任校長這些年,學校沒有一名學生因為貧困而失學。他經常說:“我是一名教師,更是一名共產黨員,要盡最大的力量資助貧困學生。”從教36年來,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給多少貧困學生墊付書費,購買飯卡,贈送衣物和學習用品,他已記不清了。李向晨資助十多年的學生張利已經順利考上大學了,這些年,李向晨從小學開始,一直資助他到現在。資助了多少錢,李向晨記不清楚,但張利卻記得清清楚楚。十多年前,一場意外讓就讀太山小學的張利成了孤兒,巨大的變故讓他倍感孤單、無助和絕望。李向晨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不但免除了他學習和食宿費用,還主動與他結成“幫扶對子”,每學期為其捐贈500元,直至考上中南民族大學。李向晨資助學生的事例還有很多。
數不清多少個夜晚,李校長抱病查夜、為孩子蓋被子、開車送生病的學生住院。面對寄宿學生年齡小,自理能力弱,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多等難題,李向晨和同事一道,手把手教學生洗臉、疊被子。孩子病了,抱著孩送醫、喂藥,孩子們有了委屈和煩惱,他體貼關照,精心呵護。
“學生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期,一定要讓學生吃飽吃好,營養均衡。”李向晨經常走進食堂,制定營養改善計劃,變換菜肴種類。不少學生回家抱怨家長,“家里飯菜沒有學校好吃”。家長到學校考察體驗,感動地說,把孩子交給這樣的學校,我們放心!局長蔡繼革不打招呼到學校調研,看到校內一塵不染,井井有條,食堂值班教師為學生分飯添菜,維護秩序,學生餐盤里的骨頭堆積如小山,蔡繼革非常滿意。他在全區校長論壇上說,如果李向晨再年輕幾歲,一定把他調到城區大型學校當校長!他的干勁和能力值得全區所有校長學習。
有同事問李向晨,你一天到晚伺候學生,累不累呀?李向晨一本正經地說:“為學生加衣蓋被,為學生服務,我感覺和在家做家務一樣,很快樂。”
偏僻的村小受到教育部專家肯定
前年,由國家教育部組織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小組來到襄州區,對該區“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示范區”進行督導認定。當專家組驅車在狹窄的
鄉村小道上奔波1個多小時,來到位于鄂豫交界的太山小學時,眼前的景象讓教育部的專家眼前一亮。
隱藏在小巷深處的太山小學雖不寬敞,卻格外整潔,教學樓、學生公寓、餐廳、澡堂,一幢幢建筑布局合理,
粉刷一新,校園中心的荷花池和池邊的垂柳讓校園平添了幾分雅致。運動場邊,一排排健身器旁,孩子們正生龍活虎地玩耍,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浸潤著師生。
通過全方位調研座談,教育部專家贊不絕口:“‘一葉障目,不見泰(太)山’,如果不是身臨其境,還真被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襄州區承諾的‘讓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在太山小學得到最好的檢驗。”
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李向晨依然堅守在
農村學校。 他孜孜不倦地為了
農村孩子奔波、操勞,用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托起
農村孩子美好的明天。在他腳下刻下了
湖北省優秀教師、
湖北省
農村優秀教育工作者、
湖北省楚天園丁獎等20多項閃亮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