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陽墻體廣告 從新年前開端,武岡城鄉就被濃濃的年味包圍著。
這濃郁的滋味既來自鹵菜、豬血丸子、血醬鴨、米花等武岡特色美食,也來自石羊走馬燈、武岡絲弦、七星鑼鼓、武岡陽戲等飽含鄉土氣息民間藝術表演。而這些花樣百出、熱熱鬧鬧的新年“把戲”,大多出自4位民間老藝人安排的部隊。
2月1日,大年初五,武岡市開門經營的商鋪漸多,“開門鞭”不時響起。63歲的歐德耿約了幾個“合伙人”——喻永勝、周善云、廖名清,說要“一起策劃新年大計”。
4人于上一年成立了武岡市明德傳統文化
公司,專門從事武岡的民間藝術表演,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羊走馬燈、
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七星鑼鼓以及正在收拾發掘的武岡陽戲、武岡民間傳統舞獅、龍燈等當地傳統文化項目。
就在雞年新年前,大年二十九那天,歐德耿趕著給武岡石羊走馬燈交了一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材料,他們還謀劃建一座石羊走馬燈傳習所。
石羊走馬燈是撒播在武岡市頭堂鄉石羊橋黃沙村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已有500多年的前史。石羊走馬燈傳人楊啟元已80多歲,身體病弱,歐德耿等4人于是就承當了收拾發掘工作,廖名清承當了各類拍攝、文字工作。
七星鑼鼓也正由他們活躍收拾以便申報省級非遺。歐德耿是歐氏七星鑼鼓的第14代傳人,歐氏七星鑼鼓撒播于大甸鎮栗山園村,以鑼、鼓、鈸為樂器,氣勢特殊。
“我9歲開端敲七星鑼鼓,跟著大人走村串戶舞草龍燈,現在現已沒有人會扎草龍燈,希望七星鑼鼓不會失傳?!睔W德耿說。
傳統的民間藝術大都不再受年輕人期待,歐德耿苦心傳承,逐步訓練了大甸鎮栗山村石騎兵、稠樹塘鎮龍形隊、市中心水西門隊等十多支部隊,演藝人員近兩百人。上一年12月,歐德耿安排武岡七星鑼鼓隊與舞獅隊51人,前往香港參與世界民間綜藝大賽,憑仗精湛技藝取得一等獎。
比較石羊走馬燈和歐氏七星鑼鼓,詼諧的武岡陽戲就更為常見了。新年期間,“何氏磨媳”“磨豆腐”“打草鞋”“打妻勸夫”等經典陽戲曲目在武岡市城鄉各處演出。
“初五一天就有十幾場。”70多歲的周善云說。周善云是武岡陽戲傳人,現在在武岡有上百弟子,只不過,早年唱陽戲的都是男人,現在青壯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少有人學藝,卻是留守婦女們無事可做,前來學陽戲的不少,倒也是另一種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