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湖北黃石墻體廣告 在城市發展的道路上,黃石在奮力奔跑。黃石的未來怎么走?每位市民,對黃石這座城市的未來,都有自己的期許。
而《黃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2017年修訂)(以下簡稱《總規》)與《黃石2049》遠景規劃,則為這份期許勾勒出了一個清晰的輪廓,也為城市發展理出了一條清晰的思路。
利用區位優勢
建設區域性交通運輸中心
建設區域性交通運輸中心,黃石這座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黃石位于湖北東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交界地區,距離武漢城區僅80公里,九江城區約100公里,安慶城區約200公里,是鄂東聯系贛皖地區的重要窗口。京廣、京九鐵路是我國南北向的交通大動脈,沿長江通道也是我國東西向的重要交通通道,而黃石位于國家南北和東西兩條交通大動脈的交會點,通過這兩條區域交通走廊,可建立與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以及成都—重慶、長三角的密切聯系。
然而,雖然黃石是一座四通八達的城市,但是區域交通地位優勢卻并不明顯。黃石存在著交通運輸能力相對落后、交通設施等級低、交通運輸體系發展不平衡、市域交通格局不盡合理等一系列問題。這也讓城市空間跨越式發展面臨著諸多交通瓶頸。
《總規》的獲批為黃石未來建設區域性交通運輸中心指明了方向。
根據規劃目標,黃石將構建與城市用地布局相協調、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多種交通方式之間便捷轉換,結構合理、各種交通服務和管理設施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到2020年,黃石規劃中心城區主、次干路總長為431公里,干路網密度達到2.3公里/平方公里,提高次干路及支路網密度,優化道路網絡級配,次干路及支路規模占總體路網規模的70以上。
在公交優先戰略的指導下,逐步建立以快速公共交通(BRT)為骨架,以常規公交為主體,以出租車和其他方式為補充的綠色公共交通體系,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到2020年,公交出行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30以上,使公共交通成為廣大市民機動化出行的首選方式;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線路網密度達到3.5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范圍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按照這一目標,黃石將逐步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加快對外通道以及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中心城區與鄂州乃至武漢的快速交通對接,實現與黃岡的交通設施跨江縫合,推進與大冶城區的同城化交通網絡銜接,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
同時,通過內外銜接的方式,構筑城市快速交通體系,優化各類交通之間的轉換方式,強化對外交通與城市內部交通的充分銜接,實現對內對外交通一體化。利用大廣高速、滬渝高速、漢鄂高速形成城市外圍快速交通系統。
除此之外,黃石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明確并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地位,建立多元化公共客運交通結構;正確對待自行車交通發展,實行機非分流;營造良好的步行交通環境;有計劃適度發展小汽車,逐步取消摩托車。
保護文化旅游資源
打造區域性旅游服務中心
黃石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不僅具有悠久的礦冶文明史,還是鄂東南重要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工礦城市轉型過程中,培育了大批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也將自身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融入城市發展的脈絡當中,形成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這也為黃石打造區域性旅游服務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打造區域性旅游服務中心,黃石將重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根據《總規》規定,黃石將對歷史文化街區內需要保護的建(構)筑物和其他歷史環境要素進行分類統計整理,并采取不同的保護與更新方式。歷史文化街區范圍的新建建筑,其高度、體量、風格、色彩、材質應與歷史環境相協調,體現黃石礦冶文化特色。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內古樹名木、貨運鐵道、工業設備等歷史環境要素應保護修繕,并通過對鋪地、街巷界面以及環境設施的整治、設計體現歷史文化氛圍。嚴格控制歷史文化街區內戶外廣告的設置,招牌、路燈、公用電話、果皮箱等環境小品和市政工程設施外觀,在尺度、形式、色彩、材料、風格上應體現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
結合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和黃石“山、江、河、湖”地域特色,市域構筑“山、江、河、湖、城、村“五個主題區域”的整體保護空間格局。
以黃石境內的幕阜山脈、長江及大小河涌、湖泊水系為自然環境背景,以歷史城區作為保護的核心與重點,在歷史城區外的市域范圍內構筑銅綠山古代礦冶文化主題區域、大冶古城主題區域、紅三軍團主題區域、鄂東南革命史跡主題區域、龍港革命舊址主題區域等五個主題區域。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保護黃石市域91處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
在現狀調研基礎上,分批公布黃石市歷史建筑。進一步完善歷史建筑檔案,并向社會征集歷史建筑信息,不斷完善歷史建筑的信息平臺。
公布市域范圍內的地下文物埋藏區,加強城市建設中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前的文物勘查。堅持先勘探、后發掘的原則,嚴格執行文物發掘與保護管理有關規定,防止盲目建設和建設性破壞。
保護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西塞神舟會等黃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域文化,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生態環境。
目前,《總規》已經形成了歷史城區保護結構。黃石濱江歷史城區將依據歷史遺存情況,沿黃石大道、漢冶萍鐵路打造“入”字形文化展示雙軸;依托沿江豐富的歷史文化節點與優越的山水條件,形成濱江文化休閑帶;另外,以人民街、華新水泥廠、大冶鋼廠、西塞山及兩帶交會處塑造五大文化節點,以山水的生態廊道進行自然分隔。
鐵山歷史城區則規劃通過對現狀地區發展脈絡梳理,形成串聯以黃石礦山遺址公園及盛洪卿民居建筑群兩大節點的文化發展軸;同時著重保護地區賴以發展的自然環境,疏通城區內部與周邊山體的綠化通廊,形成山城相間的城市空間背景。
除此之外,本次規劃還設立6處歷史文化街區,包括華新歷史文化街區、漢冶萍歷史文化街區、大冶鋼廠蘇式建筑群歷史文化街區、大冶有色歷史文化街區、盛洪卿歷史文化街區、紅軍街歷史文化街區。
“根據《黃石2049》遠景規劃要求,黃石將山水作為歷史地理資源,凸顯生態歷史特色。以繼續推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申報工作為基礎,重點放在工業遺產的適應性再利用上,讓旅游資源注入高端服務性功能,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地段。”規劃專家表示。
“工業強市”與“服務興市”
背后的產業復興
近10年,黃石的經濟總量、經濟增速、城鎮化水平等反映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指標均超過上版總規預期,體現出黃石蓬勃的發展動力。
2009年之后黃石市在城市轉型方面有所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各項指標均有提升。2011年1月,黃石被“中國經濟論壇”評為“2010中國十大經濟轉型示范城市”。
2013年,黃石經濟依舊保持較快發展,GDP達到1040.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8。相比2007年翻一番,近五年增速平均達到15。
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黃石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工業園內,現有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8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7家(含籌建)。
目前,黃石已形成“一核、兩帶、多板塊”的工業區格局——一核指的是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帶主要為沿江經濟帶和沿路經濟帶;多板塊指的是八大工業園區。
黃石正推進以黃金山工業園區、大冶城西北工業園、陽新城北工業園、沿江經濟帶“三園一帶”為重點的園區開發格局。
然而,黃石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很快,但“四高一多”(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資源要素約束和環境壓力較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經濟增長代價巨大。
同時,黃石高新技術產業存在規模不大、檔次不高、創新能力不強以及服務業發展水平偏低,商貿物流業、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等問題。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的規劃師們已經深刻意識到,這座城市需要更高的產業發展策略,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在《總規》中,規劃師們提到,要采取“工業強市”與“服務興市”并舉,構建多元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持續推進工業化,壯大城市經濟實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城市區域地位全面提升;推動農業高技術化、高加工化發展,建立黃石生態農業格局。在區域融合中實現全產業鏈對接。
另一方面,《黃石2049》遠景規劃提出了更加超前的產業復興理念:以中部地區精工名城為目標,利用“互聯網”等發展新產業,打造新經濟節點城市,將黃石產業做精、做新、做美。
改善人居環境
向生態宜居之城邁進
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旅游資源豐富……在更遠的明天,黃石正在向一座生態宜居之城邁進。從借鑒國際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來看,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將成為黃石以后城市發展的必然途徑。
目前,黃石市作為“兩型社會”的試驗區,城市經濟快速增長,人口和產業不斷集聚,人地關系將更加復雜化,一方面城市發展更加依賴空間資源,另一方面生態資源不斷因城市化而顯現出更高的價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需要全面協調城市建設、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隨著中部崛起、武漢城市圈“兩型”建設戰略的提出,黃石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呼聲日高,從全市層面提出“生態立市、產業強市”的戰略部署。
《黃石2049》遠景規劃從生態宜居視角分析黃石實際情況,從山水底線管控、藍綠資源活化、宜居社區建設和環境品質提升四個角度,進行系統研究,保護黃石“山、江、湖、城”的自然生態格局,將黃石建設成為山川秀美、湖泊清澈、綠色掩映、城廓井然的生態城。
從區域層面確定生態安全格局,黃石劃定生態政策分區,實現黃石區域發展與生態建設保護的動態平衡,奠定黃石生態安全空間格局。
從區域安全生態格局來看,關系“黃-鄂-黃”區域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區為“兩廊、兩環、兩區、兩心”等由山體和江河湖泊組成的區域。其中,兩廊是指江流域沿線、鄂東南天然湖泊濕地群;兩環是指“黃-鄂-黃”環形綠帶、大武漢環城綠化保護帶;兩區是指幕阜山生態屏障區、大別山生態屏障區;兩心是指黃鄂黃城市密集區綠心、梁子湖-保安湖等湖泊濕地群藍心。
根據黃石本身的山水基底,黃石生態空間利用“綠心——綠廊——綠楔”的生態框架模式,打造“三湖一江,青山碧水;六楔滲城,兩廊通脈”的黃石生態空間結構。其中,“綠心”:利用黃金山、磁湖、大冶湖、保安湖等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共同構成市域生態綠心;“綠楔”:防止城市連綿成片的重要控制地帶,也是農田基質最為集中的地區;“綠廊”:以河流、道路、區域水利設施為廊道,建立生態隔離帶。建設帶形成開放綠地。限制城區的無序擴展,確保“分散組團”城市格局的形成。
根據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強化對市域7個風景名勝區、5處濕地、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地下礦產保護區等生態資源進行空間管制劃定。
在構筑與黃石市域空間體系相平衡的區域自然生態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網絡化的區域生態系統基礎上,黃石將實施公園化策略,用公園化的理念來統籌城鄉規劃建設,變“在城市里面建公園”為“在公園里面建城鄉”,打造黃石的生態大花園和優質生態生活圈,促進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融合發展,讓黃石處處像公園,讓市民工作在公園、生活在花園,建設宜居城鄉。通過各級公園的合理布局,促使都會區范圍內絕大部分居民在10分鐘內能夠便捷到達公園或者街頭綠地。
新美廣告公司:http://www.zzkailai.com/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