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湖北潛江墻體廣告 因蝦知名、圍著蝦忙、靠蝦致富,聰明的潛江人近年又搞出了新名堂。當地蝦企結合高校及科研單位,對蝦稻綜合種養形式停止了晉級,不只增產小龍蝦,還打出了綠色的“蝦鄉稻”大米品牌。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潛江蝦稻田,一探求竟。
17日,潛江市湖北惠民公司稻蝦共作復合種養示范區,記者看到200畝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在稻田邊,養殖小龍蝦的圍溝里水質明澈,溝渠旁還搭起鋼架準備種葡萄,田埂上曾經種了楊梅樹。“如今潛江人可不是只指著蝦過日子,而是全方位打造適水農業。”潛江農業技術推行中心主任賈安全通知記者,蝦稻田里既有水產,又有水稻,還有水果,每一瓢水、每一分田都不讓它閑著。賈安全說,這些水果種類和稻米種類,都是農業專家依據當地土質和氣候精心選育的。
稻蝦共作復合種養形式,重點是將原先的“蝦稻輪作”改為“蝦稻共作”,這一字之差,對農民的收益可是大大不同:“蝦稻輪作”是種一季稻收一季蝦,“蝦稻共作”種一季稻可收兩季蝦。每年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親蝦,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蝦,第二年的4月至5月可收獲成蝦。此時再補投幼蝦,9月可收獲親蝦或商品蝦,如此循環輪替。
“一稻兩蝦,能做到小龍蝦畝產200斤。”賈安全說。“蝦稻共作”形式運轉了5年,多數農民能夠完成水稻畝產800到1000公斤,用水稻的盈利填補養蝦開支,龍蝦的盈利成了凈收入。同時,潛江的稻米也開端主打“蝦鄉稻”和綠色食牌,記者在當地一家大米企業看到,其產品“水鄉蝦稻”已成為直供京東的品牌。
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體系首席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曹湊貴教授表示,“蝦稻共作”不只增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