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福建莆田墻體廣告 近日,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公布如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聚焦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大力提升農業質量效益;持續加強農業生態建設,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8年預期目標是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0%,達到137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為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分三步走目標,即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明顯增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農村基礎設施持續完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農村對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鄉村治理體系持續完善;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日益健全;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落實。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全面到位,農民就業質量顯著提高,相對貧困進一步緩解,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示范區作出新貢獻,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把握堅持以下基本原則:要堅持黨管農村。全面傳承黨管農村工作的優良傳統,健全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村黨員隊伍建設,落實好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要堅持農民主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主動順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圍繞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統籌謀劃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文明、政治建設,進行整體部署,協調推進,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配置,通過新型城鎮化帶動鄉村發展,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加快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引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把握各地鄉村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文化傳統、民風民俗等特征,統籌謀劃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配套需求,合理制定鄉村振興規劃,以點帶面推進鄉村整體振興。
三、突出產業興旺,全面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1. 穩定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劃定水稻生產功能區33.6萬畝,建立優質稻示范基地1萬畝,推廣優質稻2萬畝以上,擴大專用甘薯、馬鈴薯品種覆蓋面;2018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71萬畝,產量26.5萬噸;加強儲備糧食庫存、輪換、質量管理,加快推進現代化糧庫建設和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推行科學儲糧、綠色儲糧新技術;嚴格落實儲備訂單糧食收購直接補貼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加快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統籌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設施果蔬、設施畜禽、設施漁業等,重點抓好蔬菜、肉、蛋、水產和水果的生產及供應,基本實現生產布局合理、總量滿足需求、品種更加豐富、調控保障有力、季節供應均衡的目標。全年蔬菜播種面積55萬畝以上,產量120萬噸以上;園林水果面積50萬畝以上,產量23萬噸以上;生豬存欄穩定在65萬頭,出欄110萬頭,肉蛋奶總產量16.5萬噸;水產品總產量100萬噸。
2. 做強做優特色農業產業。加快發展蔬菜、水果、水產、畜禽、花卉苗木、茶葉、林竹等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引導優勢特色產業向適宜區域和產業園區集聚發展,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設施化。保護提升莆田傳統“四大名果”,鞏固海帶、紫菜、牡蠣等傳統大宗水產品品種生產和鮑魚等名優品種養殖。補齊短板深化二產,發展蔬果、水產、畜禽、林竹加工業,2018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70%。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借鑒推廣利農集團的土地流轉模式和天桂公司的“果園租金+收入分紅”做法,引導農民及村集體在“依法、有償、自愿”的前提下,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進行流轉,促使閑置土地向公司和專業大戶集中,壯大產業規模。搞活流通強化三產,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鼓勵和發展農產品電商產業,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開展信息進村入戶整市推進工程,大力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工作,培育一批農村電商特色村、特色鎮,完善并發揮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仙游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加強海峽兩岸青年農民交流和互動,引導臺灣青年農民來莆投資、創業和發展;擴大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農業品種和技術。
3. 建設十大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三年成體系”的安排,在全市建設仙游度尾文旦柚產業園、鐘山蔬菜產業園、華亭桂圓產業園、秀嶼畜禽產業園、常太枇杷產業園、城廂溫氏家禽產業園、后海現代漁業產業園、南日島水產養殖種業園、荔城荔枝產業園、北部山區(含涵江、仙游)優質大米產業園等十大現代農業產業園,每個產業園核心面積在2000—3000畝左右,輻射帶動周邊面積1萬畝以上,通過補齊園區“育苗基地、統防統治、農產品加工、冷鏈倉儲、農業電商”五個短板,健全“產業園+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4. 全面推進質量興農。實施種業創新工程,選育優質、專用、特色新品種,到2020年全市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優質專用率達85%以上,不斷提高水產良種覆蓋率。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廣適合我市使用的先進農機具以及環保型塑膠漁排、深水網箱養殖等新型海洋工程裝備。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機制。繼續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1213”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全市農產品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全面推進規模食用農產品基地按標生產,加快農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兩個監管信息平臺推廣應用,推進食用農產品“一品一碼”,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對接機制,實現全鏈條質量安全監管。
5. 推進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發展。大力培育莆田桂圓、度尾文旦柚、南日鮑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扶持小農戶發展莆田老字號食品,帶動傳統食品品牌,積極打造福建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農產品;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2018年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10個以上,力爭到2020年累計達120個以上。積極組織農業企業組團參加各級農產品展銷活動和走出莆田抱團營銷活動;適時開展莆田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不斷擴大“莆貨”知名度,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發展循環農業,加快推廣種養結合、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的生態種養模式;充分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科學發展林下經濟;繼續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行動,繼續實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2018年化肥農藥使用量比上年度分別再減少3%以上,到2020年比2016年減少10%以上;加快培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市場主體,探索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力爭到2020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0%以上。發展節水農業,新建一批高標準農田節水灌溉工程,每年新增、恢復有效灌溉面積5000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2020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產加銷各個環節中的應用,逐步實現育種、栽培、灌溉、施肥、用藥、采摘等生產環節的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推進秀嶼畜禽智慧園建設,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示范點;推進實施信息入戶工程,到2020年實現益農信息社行政村全覆蓋。
四、打造生態宜居,加快建設富饒美麗鄉村
1.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開展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提升行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繼續開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工程建設。完成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化機制全覆蓋,推進鄉村污水收集和處理,新建和改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實施全域管控,遏制違章建設,推動裸房整治和居住環境改善。實施鄉村綠化行動,做好古樹名木保護。推進“廁所革命”,加快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加強農村公路沿線綠化、美化、凈化,促進農村公路與沿線生態環境自然和諧。
2. 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持生態功能穩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實施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2018年完成植樹造林3.81萬畝、森林撫育6萬畝、封山育林4.5萬畝,突出抓好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生物防火林帶、森林生態景觀帶、重點生態區位等“三帶一區”的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清潔土壤工程”,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類別劃定并實行分類管控。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強化水土流失治理,每年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畝,到2020年水土流失率下降到8%以下;推進仙游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增殖放流”工程,開展海漂垃圾整治。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落實縣鄉兩級政府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3. 加快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創新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進一步配套完善農村公路、供水、供電、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提高建設效率和運營管護水平。完善農村公路管理機制,落實農村公路路長、鄉村道路專管員制度,實施路網提升“126”計劃,涉及我市的是:建成莆炎高速游洋互通工程;建成省道S310線石蒼至西苑鳳頂段、S310線游洋天馬至石蒼石陽段等4個項目約61公里;建設省道S209線莆田段、S213線仙游鐘山九鯉湖至榜頭上昆段等16個項目約149公里;建成農村公路300公里和農村公路“百鄉千村”計劃,推進通鄉(鎮)三級路和連接多個建制村的通村雙車道公路建設。鞏固“村村通”成果,推動符合條件建制村100%通客車。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0%以上,集中供水率提高到90%以上。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農網供電可靠率。加快農村寬帶網絡和通信網絡覆蓋步伐,實現包括海島在內的所有行政村全部通高速寬帶。
4.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推進實施鄉村旅游“百鎮千村”提質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力度,傳承農耕文化、鄉土文化、保持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打造一批鄉村生態旅游品牌,鼓勵鄉村旅游點創建國家A級景區,2018年新增三星級以上(含三星級)鄉村旅游特色村6個、休閑集鎮3個,到2020年旅游村達20個、休閑集鎮達9個。推進農業、林業、漁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培育10個休閑農業示范基地。發揮“旅游+”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參與,吸引企業投資,強化市場運作。
5. 完善城鄉防災減災體系。2018年完成水利投資51億元,實施常態化水庫除險加固,推進防洪工程、蓄水工程、引調水工程、流域綜合整治等項目建設。加強森林防火能力建設,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落實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制度,實施集中強制免疫行動,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提升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推進氣象災害預警中心項目建設,加強基于智能網格的城鄉均等化氣象服務,到2020年完成所有鄉鎮標準化落地自動氣象站建設。加強漁港及沿海避風能力建設,提升海洋災害預警能力。
五、倡導鄉風文明,共同促進農村繁榮興盛
1. 營造良好鄉村文化氛圍。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鄉鎮實體書店和數字影院建設,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推進社區文化、家庭文化等建設,推進社區、村家長學校“六個有”規范化建設,營造積極健康、多姿多彩的農村社會文化氛圍。培育弘揚新鄉賢文化,宣傳張涵、張輝、劉元飛三兄弟及“愛心老人”曾德梅等先進事跡,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提升群眾道德修養和境界。弘揚優良家風家訓,用好蔡襄廉政文化、后黃家規家訓等資源,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打造農村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園。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強化道德教化作用,開展農村道德評議和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家庭等活動,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
2. 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和隊伍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到2020年縣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比例達50%以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倡導移風易俗,常態化開展農村社會風氣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努力革除陳規陋習、抵制封建迷信、加強農村科普、凈化社會風氣。
六、堅持治理有效,著力夯實農村基層基礎
1. 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完善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健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充分發揮鄉鎮紀檢組織監察職能,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推進村務公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機制,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深化“大走訪、大排查、大化解”三大行動和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加大對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查處,重點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建立健全鄉村調解、縣級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處機制;加強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加大農村普法力度,提高農民法治素養,力爭到2022年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農村社區建設。加大農村法治建設,在農村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快農村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和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持續深化平安和諧鄉村建設,全力維護農村社會安定穩定。
2.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凝聚抓鄉促村強大合力,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扎實做好新一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推動村黨組織書記通過選舉擔任村委會主任。持續深化中心村黨委建設,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嚴落實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黨內政治生活制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推動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實施第五輪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駐村第一書記實現貧困村和少數民族村全覆蓋。
3.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為目標,以縣區(管委會)、鄉鎮(街道)為主體抓落實,通過資源、資產、資金“三盤活”,創新產業帶動型、服務創收型、物業租賃型、鄉村旅游型、村民聯動型、電商銷售型、社會幫扶型、股份合作型等發展模式,加大財政扶持、土地支持、金融支持、保險支持、科教扶持等力度,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2018年31個貧困村脫貧摘帽,2019年10個貧困村脫貧摘帽,2020年全市所有貧困村穩定脫貧摘帽,帶動培育一批村集體收入上百萬的村。
七、圍繞生活富裕,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獲得感
1. 推進精準脫貧穩定脫貧。強化對貧困人口的動態監測和管理,對新增脫貧人口、返貧人口進行審核認定,嚴格按照相關程序和規定,實現貧困人口進出動態有序管理。持續強化脫貧攻堅主體責任和幫扶責任,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貧困人口退出后,脫貧攻堅期內,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做到“脫貧不脫鉤”“脫貧不脫政策”,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和8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瞄準重點貧困人群精準幫扶,注重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全面落實產業、就業、教育、金融、醫療、低保兜底等扶貧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光伏扶貧、鄉村旅游等資產性收益穩定脫貧機制,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持續推進“雨露計劃”培訓和扶貧小額信貸工作,不斷擴大貧困戶受益覆蓋面。強化攻堅責任落實和監督,突出縣級黨委作為轄內脫貧攻堅總指揮部的關鍵作用,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將2018年作為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集中力量解決突出作風問題,堅決糾正脫貧攻堅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突出問題。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里扶貧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辦法,嚴格控制各縣區(管委會)開展增加一線扶貧干部負擔的各類檢查考評,關心愛護戰斗在扶貧第一線的基層干部。根據省里部署,研究制定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和持續減貧的實施意見。
2. 多舉措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繼續圍繞穩定主導產業促增收、發展現代農業促增收、促進產業融合促增收、拓寬就業創業促增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增收、深化農村改革促增收、完善基礎建設促增收、推進精準扶貧促增收、提升社會服務促增收、落實財政支農政策促增收等有效措施,挖掘農村規模經營、集體經濟發展、三次產業融合等領域增收潛力,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民”“訂單+股份合作”“農民入股+保底分紅”等模式,形成傳統增收動能提升與新動能發展的“雙支撐”。推廣就業扶貧政策中“需求導向、訂單培訓、跟蹤服務”的做法,全面掌握農村勞動人口底數,建立臺賬,流動管理,摸清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雨露計劃”、農村電子商務等技能培訓,不斷提升其就業創業能力。鼓勵農民勤勞守法致富,有效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力爭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居全省前列。
3.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全面建設教育強市,加大力度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振興鄉村教育,優化城鄉學校布局規劃,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農村小規模學校整合力度,實現規模辦學,提高辦學效益。推進中小學信息化,實施城鎮中小學擴容工程和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加快建設普惠性幼兒園,依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推進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繼續鞏固城鄉居民醫保市統籌,繼續完善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健全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鄉村醫生隊伍結構,提升農村醫療服務質量,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一體化衛生所達標建設,選取100家鄉村衛生所進行標準化改造建設。繼續推進全民健身體育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健身條件。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到2020年再建297個農村幸福院,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65%以上建制村。繼續實行城鄉低保一體化保障,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和城市特困人員供養標準一致。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落實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制度,基本實現失學輟學兒童返學和無戶籍兒童戶籍登記。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以實現農村服務城市化為目標,探索建立經營城鄉共享服務平臺。
八、深化改革創新,全力激發鄉村振興新動力
1.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農戶承包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2018年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鞏固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繼續推進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引導和鼓勵開展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互換并地等多種形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合理化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依法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力度,鼓勵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農民發展家庭農場,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各類惠農政策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傾斜。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讓經營主體和小農戶享有全程社會化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發展面向小農戶的普惠金融,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
2.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探索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嚴格實行農地用途管制。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優化村莊用地布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閑旅游設施等建設。
3. 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立足莆田發展實際,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改革和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2018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2019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推進荔城區國家級試點和仙游縣省級試點工作,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到2020年全市有經營性資產的村鎮基本完成服份合作制改革。
4. 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深化農墾改革發展,基本完成全市7個國有農場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進國有農場企業化和公司化改革,剝離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基本完成全市省屬國有林場歷史遺留房屋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多種形式改革。深化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完善海域、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制度和招拍掛管理機制。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繼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改造提升基層供銷社。
九、強化黨的領導,融合匯聚鄉村振興力量
1. 強化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統一領導,實行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縣區委(工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要素配置、資源條件、公共服務上優先落實;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要統一組織、協調指導,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鄉村兩級黨組織要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的領導核心作用,全力以赴做好組織發動和引導服務工作;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從部門業務和職能出發,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強化服務、促進落實。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幫助基層解決鄉村振興建設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報告制度,市縣兩級黨委(工委)、政府(管委會)每年要向上級黨委、政府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建立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
2. 加強農村工作隊伍建設。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力量,落實黨員干部駐村任職、村兩委干部日常教育管理、抓黨建促脫貧等制度,打造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的基層干部工作隊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等制度,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一線開拓事業;加大農村教師補充力度,加快鄉村醫生后備人才培養,打造一支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技術隊伍。大力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實施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鼓勵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創新,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