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江蘇墻體廣告 江蘇,向來以實體經濟見長。去年,制造業總產值超16萬億元,約占全國1/8、全球3%左右,是名不虛傳的制造大省。7月5日-13日,央媒省媒采訪團走進江蘇8市9企,探尋企業助力江蘇制造“大”到“強”的開展新途徑。
盤繞一個“專”字,
專注制造業強基固本
上半年剛過,徐工集團捧出亮眼“成果單”——主營收入400億元,增長60%,創歷史新高;效益增長60%,大大高于行業增幅,持續了連續29年行業第一的底氣。
“制造業是需求沉淀的行業,不是個‘快餐店’。做工程機械是徐工定下的終身事業。”這是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的決計。前幾年,面對房地產、資本市場異常熾熱的誘惑,徐工不為所動,一直把眼光聚焦在制造業晉級上,并自我加壓,提出到2025年躋身全球前三的“珠峰登頂”目的。
從曾經的“傻大黑粗”到往常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徐工集團的生長軌跡,正是江蘇制造業40年開展的一個縮影。
瞄準一個“專”字,江蘇企業的開展眼光矢志不渝地落在實體經濟上,為經濟高質量開展“強基固本”。去年,全省范圍以上工業中,醫藥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2.6%。其中,位于連云港的恒瑞醫藥,市值打破3000億,不只是江蘇市值最大的企業,還是全國醫藥企業中執牛耳者。“據守,不是死守。”面對國內創業型生物醫藥公司“燒錢”的現狀,公司總經理周云曙直言,制藥是需求長期資金投入的,作為一家傳統制藥企業,必需從著力“首仿”“替代進口”轉向仿、創分離。去年,公司創新藥研發投入17.6億元,占比12.7%,簡直相當于一年利潤額。
專注成就專業。翻看我省33家入選工信部“單項冠軍”企業名單,成立時間均在10年以上,在同一范疇著力深耕,成為入選企業的主要特征。
上個月一家韓企的汽車平安座椅要出口歐盟,特意來到位于昆山的好孩子集團停止檢測認證。代表全球最高“門檻”的歐盟、美國都認可好孩子實驗室的行業認證資質,這在國內制造業企業中絕無僅有。
“從‘隱形冠軍’到顯形冠軍,我們要成為行業規范的制定者。”發軔于校辦企業的好孩子,往常已成為童車行業的全球領跑者,集團總裁宋鄭還引見,幾年來,公司掌管或參與制定、修訂國度規范25項,并推出企業規范200余個,“我們的規范比國標更嚴、更細。”
盤繞一個“轉”字,
推進制造業走向高端
江蘇制造業總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但是,也面臨著原有優勢弱化、新優勢尚未構成的嚴峻場面。
“有‘高原’沒‘頂峰’。”省經信委副巡視員馬小軍直言,我省企業傳統產業占比接近70%;制造業多處于國際分工體系的中低端環節;新經濟開展相對滯后,存在諸多行業“痛點”。
如何將“先發優勢”轉化為“繼發優勢”?“堅持創新驅動,推進制造業企業轉型晉級。”在江蘇省金融研討院院長吳先滿看來,瞄準“頂峰”,有根底和底氣的蘇企,關鍵在于一個“轉”字。
今年4月新一代“智跑”甫一上市,便以超高性價比博得市場,狂售21000輛,拉動東風悅達起亞上半年銷售總量達17.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32%。公司戰略企劃部部長王麗萍坦陳,面對劇烈的市場競爭和殘酷外界環境,去年公司銷量曾大幅下跌,“只要變換‘跑道’,立足新能源戰略,才干完成從‘跟跑’到‘趕跑’。”“十三五”期間,公司方案推出6款新能源汽車。
“不時進步企業競爭力,向新動能方向進發。”悅達集團黨委書記王連春引見,瞄準“新動能”,集團各項產業全面轉型晉級:汽車產業主打新能源汽車,紡織產業著力智能紡織;拖拉機產業率先研發無人駕駛……去年,群眾汽車集團(中國)與星星充電簽署協作協議,為群眾汽車新能源汽車客戶提供一體化端到端充電效勞。位于常州的星星充電是國內獨一與國網、普方、南網三大充電運營商都簽署了協作協議的樁企,充電樁聯手規劃率占全國六成,努力于打通車、樁、網、位、光、儲、配、售全流程。“將來,電容與車位是新能源車范疇最稀缺的資源,要搶先一個身位。”星星充電副總裁聶飛慨嘆。
規劃工業互聯網,正是突圍之道。該公司開發的星星充電能源可視化監控平臺,已掩蓋全國170個城市,“我們的目的,是做能源互聯范疇的阿里巴巴。”聶飛說。
著力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趟出新路,新興產業銜枚疾進。南大商學院院長沈坤榮以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議加速落實,江蘇制造的國際協作舞臺疾速拓展,江蘇制造轉型晉級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只要順應新環境,拓展新空間,構筑新動力,才干引領制造業向高端價值鏈攀升。”
盤繞一個“智”字,
走進徐工集團底盤分廠的智能車間,在一條160米長的柔性化底盤消費線上,一個50噸以內的中小型產品,從零部件到裝配好,只需25分鐘。廠長甘新廷引見,一切零部件完成在線檢測的規劃,每天能夠消費三四個型號的十幾種產品,消費效率進步80%,合格率到達99.6%。
在位于無錫的海瀾之家智能物流園里,高位倉儲庫高達十幾米,后臺發布一個指令,智能臂就能自動操作,存儲量是平裝庫的7-8倍,并大幅進步精確率。而經過連廊滾筒運輸機,可自動輸運,并經過分揀平臺自動分撥到門店道口。海瀾之家集團副總裁江南通知記者,假如經過人工,基本無法支撐全國5000家門店的換季需求……上述鏡頭,是我省智能消費、智能物流的一組剪影。從智能消費線到智能車間,再到智能工廠,提“智”創“新”,正在全面重塑江蘇制造。
“從制造大省到制造強省,從數量型經濟到質量型經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需全力轉向‘數字化經濟’。”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說。
產業是根底——消費夾具起家的博眾精工,用短短十幾年時間,便生長為具有600項專利的國內最大自動化系統集成商。“我們努力于從前期的制造診斷咨詢和工廠整體規劃,到自動化改造、信息化晉級,再到聰慧工廠建立,為客戶提供智能制造處理計劃。”副總裁楊愉強引見,他們建立了數字化工廠處理計劃平臺TSAMO,“將來,各類智能場景,都能夠個性化定制。”
人才是關鍵——在位于南京江寧開發區的無線谷創新基地內,坐落著國內第一家專業從事將來網絡中心技術研發的機構——江蘇將來網絡創新研討院。“夯實人才之基,才干構成創新集聚。”常務副院長譚航引見,研討院與南京將來網絡產業創新有限公司協作,構成“一院一公司”的運作形式,扶持推進了3個院士團隊、8個海外高層次團隊,培養了一支“高精尖人才聯隊”。
“我們正站在時期‘風口’,需求不時晉級換代。”“獨角獸”企業華云科技董事長許廣彬引見說,為推進中國企業全面上云,公司曾經在15個城市規劃了20多個數據中心,為30萬家企業提供了上云計劃,“我們的任務,是做企業數字化背后的力氣。”
“智”贏將來,隨著先進制造業數字化、集群化、國際化不時推進,江蘇制造正積極邁向“江蘇發明”“江蘇智造”,快馬揚鞭由“大”奔“強”。 (付 奇)原標題:央媒省媒探尋我省制造業高質量開展之路 江蘇制造,這樣由“大”變“強”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