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公元737年春,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訪軍情。行至蕭關(位于今寧夏境內),看到浩瀚無邊的大漠和旖旎緩流的黃河,遂寫下這“千古壯觀”的名句。
寧夏三面環沙,東鄰毛烏素沙漠,西毗騰格里沙漠,北接巴丹吉林沙漠。在沙害嚴重的中央,只需一場大風,房頂的沙子和沙漠連成一片,能夠沿著沙坡走上房頂。黃沙滾滾不見路,跟著駝鈴找寧夏,是曾經被沙所困的寧夏的真實寫照。
“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維護了農田,開拓了綠洲,而且對交通線路也起了防護作用。包蘭鐵路從銀川到蘭州的一段,要經過騰格里沙漠,其間中衛縣沙坡頭一帶,風沙特別兇猛。那里沙多風大,一次大風沙就能夠把鐵路吞沒。有關部門在1956年成立了沙坡頭治沙站,停止固沙造林。這一工作曾經提早完成,包蘭鐵路通車以來,火車在沙漠上行駛,歷來沒有由于風沙的侵襲而發作事故。”(《向沙漠進軍》,魯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經過數十年持續管理,漫天黃沙被草方格鎖定,騰格里沙漠從距中衛市區只要6公里,被推遲至25公里開外,完成了“人進沙退”,沙化土空中積減少2584平方公里。寧夏的治沙經歷,也成為“中國經歷”的一局部,吸收了不少國度前來學習取經。
寧夏不只是“大漠孤煙直”,更有“長河落日圓”。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穿山越峽,進入寧夏后一改磅礴奔騰之勢,緩行北進,在中華大地上寫出一個大大的“幾”字。大河流潤,沃野千里。在“幾”字一撇的臂彎里,黃河母親大方地將一顆顆珍珠瑪瑙般的湖泊裝點在寧夏平原翠綠的衣裙上,秦渠、漢渠、唐徠渠,這些以朝代命名且仍在流淌的古渠系,構成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神奇造化。不少人都慨嘆,到了寧夏,才發現這片土地完整推翻了腦海中的固有印象。1000多年前,塞北江南的神奇畫卷,也曾讓比王維生活時期略晚的唐代詩人韋蟾贊賞不已。韋蟾在詩中寫道:“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一個“舊”字,恰恰印證了寧夏在歷史上便已有塞北江南之名。
課本中的寧夏,一面大漠無垠、一面塞上江南。農牧皆宜、水草肥美,加之戰略位置重要,古時的寧夏極易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秋思》,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在農耕民族與游牧部落對水土的拉鋸戰中,長城平地而起。寧夏境內長城散布之廣、歷史跨度之大非常稀有,因而博得了“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清平樂·六盤山》,語文版五年級語文上冊)1935年秋,一代偉人毛澤東率紅軍翻越寧夏南部的六盤山,這座“成功之山”從此留下許多紅色印記,也具有了強大的紅色氣場:“六盤山上頂峰,紅旗漫卷西風。”
作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座“綠島”,六盤山是成語“涇渭清楚”中涇河以及清水河、葫蘆河的發源地,生態意義無足輕重。無須諱言的是,作為西海固地域最重要的山脈,六盤山也曾是世界級貧窮的天文標志。正如寧夏作家季棟梁所述:“關于莘莘學子來說,七月,意義嚴重,是人生一個十分重要的坐標。許多人由于這樣一個坐標,將徹底改動本人人生的軌跡。特別是我們,生活在西海固這片瘠薄的土地上,七月真正是一個鯉魚跳龍門的日子。”(《生命的節日》,滬教版高中語文第6冊)往常,經過脫貧攻堅中的生態移民等舉措,西海固“一方水土哺育不了一方人”的歷史正在徹底改動——“精準扶貧”的長纓在手,縛住貧窮蒼龍的時日還會遠嗎?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