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麗江中崗村東元橋橋頭的石獅子。1936年,
麗江民眾出城來到此處,迎接紅軍進入
麗江古城(7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彩云之南,秀色
麗江。在這座美麗古城大約800年的悠遠歷史當中,有一段80余年前的紅色記憶,令人銘刻至今。
1936年3月底,由賀龍、任弼時等帶領的紅二、六軍團接到朱德總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電令,疾速調整戰役部署,開端了以搶渡金沙江為目的的戰略轉移。紅二、六軍團由
貴州突入
云南,打破重重敵障,進抵鶴慶縣。
此時,國民黨軍判別紅二、六軍團將由
云南永勝縣搶渡金沙江,故布下重兵企圖圍殲紅軍。紅二、六軍團識破敵人陰謀,在佯攻永勝的同時,主力部隊轉向
麗江急進,以甩開敵軍,在其防御單薄的地帶渡江北上。
今年76歲的納西族老人和文戩(右一)領著記者沿著雨后泥濘的小路登山,他的叔叔當年曾經為紅軍做過導游(7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這條路就是茶馬古道,也是當年紅軍進
麗江的行軍路,我的叔叔為紅軍做過導游。”今年曾經76歲的納西族老人和文戩領著記者,一邊沿著雨后泥濘的小路登山,一邊說:“我叔叔通知我,紅軍不簡單啊,紅軍當年固然穿得差,但縫著五角星的帽子都戴得端端正正”。
但是,在紅軍初入
麗江時,并不是每一位老百姓都理解這支窮人的軍隊。
“當時
麗江的國民黨民團不敢和紅軍正面交鋒,但卻跟老百姓做了很多反動宣傳,紅軍要爭取
大眾,的確不是容易的事情。”原
麗江市委黨史辦副調研員和鋼說。
最終,紅軍用本人鐵普通的紀律博得了
麗江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麗江紅色文化研討會副會長桑增光說,他的四爺爺桑即強當時被紅軍從監獄挽救出來,為了報恩主動為紅軍領路。“搶渡金沙江前,
麗江古城的裁縫師傅們紛繁響應紅軍的號召,為他們趕制衣帽、糧袋,為翻越雪山儲藏軍需。”桑增光說。
在
麗江行軍途中,紅軍途經9個
鄉鎮,110個大小村莊。紅軍所到之處,開牢釋囚、開倉濟民,宣傳共產黨政策,嚴明軍紀、團結
大眾。
和庚吉是
麗江歷史上最后一位進士。當紅軍長征過
麗江,古城內外人心惶惶時,這位已隱居深宅的老人卻走出家門,號召大家迎接紅軍,還把本人的一座大院讓給紅二軍團做指揮部。在他的發動和影響下,
麗江民眾出城來到5公里外的中崗村東元橋,盛大擺設香案、敬備酒茶、獻上供品,迎接紅軍進入
麗江古城。
據
麗江歷史研討機構統計,紅軍在
麗江期間,共有71名各族百姓自愿為紅軍做導游,有1000多戶農民家里住過紅軍。此外,還有14名
麗江青年參與了紅軍。紅軍在
麗江僅停留了5天4夜,卻與
麗江人民樹立了深沉的魚水之情,也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播下了反動的火種。
“共產黨指導下的人民軍隊有著優秀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這博得了人民的信任,使紅軍得以不發一槍一彈過
麗江, 也奠定了日后
麗江戰爭解放的根底。”和鋼說。
1949年,國民黨反動統治瀕于解體,當年的紅軍就要回到
麗江。
麗江人民在中共公開黨的指導下成立了進步組織與反動武裝,最終迫使當地國民黨守軍放棄抵御,
麗江古城也得以從戰火中幸免于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當年協助紅軍在
麗江落腳的和庚吉老人已是85歲高齡,他揮毫寫下一副對聯,歌頌新中國的降生:創前古未有之新中華,英雄時世;擴養生
大同于悠遠邑,衽席蒼黎。
長征肉體不斷鼓勵著中國人民不畏艱險,一往無前。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紅軍長征過
麗江,留下了珍貴的紅色肉體財富,鼓勵著
麗江人民不時為幸福生活而斗爭。1996年的7.0級大地震給這座古城帶來了宏大創傷,但沒有擊垮
麗江人民重建家園的斗志。在重建過程中,
麗江逐漸走上了一條“文化旅游、新型工業、特征產業、城鎮建立和生態維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