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彈指一揮間。從一清二白到小康生活,
墻體廣告從關閉落后到快速開展,新中國建立70年來,綏德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活躍促進民生開展,人民生活大幅進步,社會作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開展取得了輝煌成果,完結了前史性跨越。
農業生產:從廣種薄收到蓬勃開展
綏德縣的農業具有古老而悠久的前史。
墻體廣告新中國建立之初,農業生產長期處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落后狀況。1949年,全縣人均耕地面積達6.47畝,畝產僅為20多公斤。解放后,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開展,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堅持水土,改良土壤,不斷改進農業生態環境,持之以恒治山治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至1989年,累計興修梯田42.38萬畝,壩地3.36萬畝,
墻體廣告水地5.31萬畝。跟著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進和科學種田的推廣遍及,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不斷進步。
1978年,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進步了2.6倍。
墻體廣告改革開放以來,綏德縣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惠及農業
農村農人的一系列政策政策措施,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作業的重中之重來抓,極大地激發了廣闊農人的生產活躍性,全縣農業生產蓬勃開展,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進。2018年,完結農業總產值37.4733億元,完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287億元,
墻體廣告糧食總產量到達9.5萬噸,人均糧食1949年增長14倍。
城鄉建設:打造
榆林副中心城市
建國后到1989年,綏德城鄉建設開展很快,
墻體廣告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縣城,不只對舊城區進行了拆建、擴建,還新建了西城區,使縣城面積擴展了1倍多,舊街拓寬,新街平整廣大。新修了幢幢高樓、層層窯洞,安裝了電燈,用上了自來水,工、商、飲食服務、文明教育、
醫療衛生、交通運送作業迅速開展。在村鎮,集鎮已逐漸成為村莊政治、經濟、文明、交通的中心,
墻體廣告不只新建了很多的磚(石)窯洞,而且已開端向磚薄殼、平房以及高樓開展,并辦起了城鎮企業。村莊中土窯洞已少建,代之以石窯洞,并呈現了磚薄殼和平房。上世紀80年代,對縣城、集鎮、村莊的建設都進行了開端規劃,
墻體廣告全縣城鄉建設開端了有計劃的開展。
近年來,綏德縣圍繞建設
榆林副中心城市、呂梁山片區區域中心城市、國家黃河公園中心城市方針,堅持“規劃先行、完善功用、民生為本”的作業理念,統籌推進城市建設,
墻體廣告城市服務功用不斷優化提高,輻射帶動南部區域的才能進一步增強。
交通運送:成為全省四大交通紐帶之一
綏德從古至今便是西北著名的“旱碼頭”之一。
建國后,交通運送迅速開展。
墻體廣告到1989年,全縣有公營干線2條,縣鄉公路7條,村莊公路116條,專用公路3條,共128條,全長1045公里。構筑永久性大、中、小石拱橋梁261座,全長7145.9米。全縣23個城鎮全部通車,663個村莊中556個通車,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跟著公路的構筑,運送業也不斷開展。1950年,開辦了轎車客貨運送,爾后,
墻體廣告機械和半機械運送逐漸替代了人畜力運送,使運送量大大進步。
到2018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1888.2公里,
墻體廣告公路密度為10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縣339個建制村、105個貧困村通油路或許水泥路到達100%。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作業,改進
農村群眾出行條件,綏德縣對全縣未通客車的48個行政村提供通班車服務,基本到達全縣建制村全掩蓋,在
榆林市首先完結行政村“通路、通車”的方針。
近年來,210國道和307國道、包茂高速、青銀高速、包西鐵路和太中銀鐵路先后交會于綏德,綏德成了
陜西省四大交通紐帶中僅有的縣級紐帶,
墻體廣告北至
齊齊哈爾、
烏魯木齊,南至
昆明、
南寧,綏德的交通可謂四通八達,輻射全國多省市。現在,鐵路、轎車客運線路輻射西北各省和晉、冀、魯、豫、京、津等地區。綏德旱碼頭全方位、多層次、網格化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加快構成,交通運送供應側改革的盈利正逐漸
墻體廣告惠及廣闊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