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縣志》云:六月芒種,是月也,薅頭秧,旬今后薅二秧,去莠稂,農歌四聞。
芒種剛過,巴渝大地迎來充足的雨水。
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的廣袤
鄉村,人們正耐心核算時機,待薅的秧苗現已等在地里。
這個時代永遠效率榜首,工業文明在城市突飛猛進,而在偏僻山村,也有農耕文明一息尚存。
薅秧是陳舊而極富日子氣息的勞作場景:農人或用腳踩、或用手拔,一邊薅秧,一邊拉家常,或者打情罵俏,原生態的語言與單調重復的機械勞作逐漸交融,缺一不可,終于演化成了流傳至今的“薅秧歌”。
在木洞,薅秧歌也被喊作禾籟,更廣為人知的姓名,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木洞山歌”。
歌唱家張邁與文明學者海翁發起的“尋找大山里的聲響”大型采風活動,是為了尋找散落在巴渝大地的好聲響,發掘巴渝文明之根。記者隨他們一道,日前來到巴南木洞,訪問了幾位優異的木洞山歌歌者,或已年屆耄耋,或是合理妙齡,他們的山歌里,有幾百年傳承的民間回憶,他們雖歌在當下,卻引領咱們回望曩昔。
三千山歌胸中藏
83歲的他拒當“歌王”
景星村的姓名清新美麗,但從城里過來的
鄉村道路卻有些高低,村子距離木洞鎮還有半小時車程,前晚剛經歷狂風暴雨,路旁有樹枝被攔腰折斷。好在上午九點多采風團趕到時,雨勢漸小,炊煙裊裊,鄉間正是一派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晨景。
尋訪的榜首站在景星村村委會。很小的院壩,很快擠滿了人。人群正中站著張邁和一位村翁,她緊緊握著他的手,滿眼含笑,“潘老爺子,我是張邁,我是地道的
重慶妹兒,也是歌手,今天是特意來聽您唱山歌的。”
潘老爺子潘中民,木洞山歌國家級傳承人,83歲的他,也是這項非遺在世的最年長傳人。個子不高,身材結實,紅光滿面,綠領條紋衫打底,套穿一件洗舊的大紅工裝夾克,大概在他自己看來,這已是最為喜氣盛大的打扮。
2008年被認定為木洞山歌國家級傳承人以來,潘中民帶著山歌走南闖北,見慣了無數大場合。他似乎天生有種演唱的激動,聽說張邁也是歌唱同行,二話不說,站在院壩里就擺開姿勢,亮起了喉嚨:“冷風繞繞天要晴啰依喲喂,幺妹啰清早啰出了的喲門啰依喲嗬依喲”。一段高腔氣勢透亮,愈發喚醒了清早的村莊,趕來圍觀的村民越來越多了。
“我1936年丙子年出世,從小聽山歌長大,13歲開端學唱,家里窮沒得錢讀書,學山歌也便是做農活時聽別人唱,自己把歌詞和調子記下來,70年堆集下來,肚子里大概有三千多首了。”潘中民說。
三千多首山歌來自田間地頭,也有潘中民自己從日常日子中調查、創造而來,盡管大字不識,他說起山歌卻頭頭是道,“最常見的是禾籟,也便是做農活兒時唱的;還有把日子中的正常現象倒置演唱,逗樂取笑的神歌;有在勞作中提勁的號子;有婚喪嫁娶等活動里的風俗歌;還有各種小調以及伴隨玩龍燈、舞獅子、打蓮簫、劃彩船、賽龍舟等邊舞邊唱的舞歌等。”
“現在老了喉嚨不如曾經了。”潘中民笑說,不是揄揚,年青時他的高腔能夠穿越幾個山頭,也因而頗受年青姑娘喜歡。因為喉嚨好,他也成了四里八鄉小有名氣的山歌歌者,特別讓他意外的是,山歌一步步改變了他的日子。
“原本也僅僅農民嘛,解放前唱山歌僅僅在田里干活時喊一喊喉嚨緩解勞作的辛苦,解放后政府鼓勵我唱山歌宣揚黨的方針方針,像宣揚計劃生育這些,我回憶不錯,漸漸回想起很多山歌,連續參與鄉里、區里、市里的扮演,還參與一些錄像,嘿,沒想到山歌還能換飯吃!”
當選國家級傳承人這十年來,潘中民帶著山歌最遠去到了
上海,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他最欣喜的是,他的山歌被那么多人喜歡。
“您的歌聲很感人,喜怒哀樂都在里邊。”張邁慨嘆,“您是名副其實的木洞歌王。”潘中民耳朵欠好,聽了幾遍才聽清張邁的話,他趕忙擺手,斑白的頭搖得像搖晃鼓,“啥子歌王喲,莫說勒些,當不起喲”,他很認真地說,“我僅僅會唱一些山歌,能把這些山歌傳承下去,便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傳歌40年學生上千
76歲的他將山歌唱響世界
告別潘中民,采風團奔赴木洞河街,訪問另一位木洞山歌國家級傳承人喻良華。
河街一帶是木洞鎮核心,與長江毗鄰,“木洞之名,正是源于鎮街西側五布河與木洞段長江集合處對岸獅子巖石洞取出神木修建禹王廟的傳說。”76歲的喻良華在這里長大,對木洞的前史如數家珍。
與潘中民原生態的郊野氣相映成趣的是,喻良華做過教師,頗有文明,談吐從容,一身中式白綢衫襯得他愈發儒雅。
“要說木洞山歌,首先要了解木洞的前史。”喻良華介紹,木洞位于長江水道要塞,宋代以來便是
重慶府巴縣與涪州(
涪陵)間陸路交通要道,是連接川黔的重要集散地,重要的水碼頭。明清以來,木洞鎮成為川峽名鎮之一。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商賈云屯,百物萃聚,萬帆并舷。”史書里的木洞碼頭,曾富貴無比。 唐代詩人王維當年途經木洞,也在《曉行巴峽》里以“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的詩句,感嘆水路進出
重慶的重要驛站木洞,當年水上舟集成市的盛況。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碼頭商船一多,船工號子也就因而漸成氣候,加上木洞人婚喪嫁娶、田間勞作都愛隨性而歌,漸漸的,木洞山歌也從民間口口傳唱逐漸登上大雅之堂。”喻良華說,事實上后來的研究發現,木洞山歌前史能夠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通俗易懂"、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而來。
“我記事起就跟木洞山歌結緣,五六歲大就會唱了。我唱了70年的木洞山歌,一天不吼兩下,心里就憋得慌。”喻良華回想,木洞山歌是他幼年最好的“玩伴”,“平常在屋里都要唱一會兒,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為所欲為。”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后來他幸運的遇到了一位好師傅,“在我很小的時分,我的哥哥白炳成果現已是木洞區域小有名氣的‘山歌王’,他被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賀綠汀接見過,賀綠汀現實很賞識他的的山歌風格,拜師后呢他帶我開端體系訓練,走街串巷各處扮演。”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1977參與工作后,喻良華成了木洞鎮青山中學一名音樂教師,出于對家鄉山歌的酷愛,他每次都要花半節課的時刻來教學生們唱山歌。四十余年來,跟他學過山歌的學生超千人,他們分布于全國各地,難忘的是家鄉的山歌回憶。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天上落雨地上耙(泥濘),黃絲馬馬(螞蟻)在搬遷,有的搬到田坎上,有的搬到石旮旯。” “天上落雨螃蟹多,河溝螃蟹起坨坨。大的大來小的小,爬的爬來梭的梭……”假如說潘中民的山歌帶著大地的陽剛粗糲,喻良華的山歌里則更多抑揚頓挫、悠揚有趣。
“木洞山歌最大的特色便是不需要去故意作曲,一首歌能夠用各種曲調去唱,一種曲調也能夠用不同的歌詞唱出來,可謂‘一詞多曲、一曲多詞’。”喻良華說,木洞山歌來自民間,群眾的喜怒哀樂、各種情緒都能夠用山歌唱出來。
喻良華長于總結,這些年來,他口中唱出的木洞山歌現已超越1000首,歌詞全部是他自己創造。他還將木洞山歌體系分為了薅秧禾籟、山歌、勞作號子、船歌號子等多種類別,在形式上也進行了立異,將快板、舞蹈、情景劇等融入了山歌扮演。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如今,喻良華現已將山歌唱出了巴南,唱出了
重慶。2017年,他受邀赴日本進行文明交流,傳統木洞山歌融入了
現代搖滾樂在日本唱響,大受歡迎。2018年舉行的“我在
重慶學非遺”活動中,他的一曲粗暴嘹亮的《螃蟹歌》也讓27名外國學員大開眼界。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與潘中民相同,關于從小唱到大的木洞山歌,喻良華有個樸素的心愿,他期望在有生之年一向唱下去,特別等待去更多國家走一走,讓木洞山歌唱響世界。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相關 》》
川音高材生扎根家鄉
致力木洞山歌傳承
木洞特別的地輿、勞作環境給山歌豐盛滋養,濃烈、多彩的風俗風俗也孕育了民歌民謠。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除了民間滋養,記者也了解到,木洞區域政府也一向重視山歌傳承工作。
“木洞區域原有的12個城鎮能歌會唱的有數千人。在上世紀80年代展開的巴縣民間歌曲集成普查中,有150名歌手演唱或者提供了資料。1991年,
重慶首批命名的40名“民間歌手”中木洞就有37人,其中4人還被評為一級民間歌手(能唱500首以上)”。木洞鎮文明干事、木洞山歌市級傳承人秦萩玥介紹,如今,木洞山歌現已確立了5所校園,20到30名歌手、3到5個村為基地,傳唱原生態木洞山歌。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秦萩玥是潘中民與喻良華的弟子,這位青春靚麗的85后,畢業于
四川音樂學院歌劇扮演專業,專攻美聲,出于對家鄉山歌的酷愛,她放棄了在外更好的發展機會,回到家鄉木洞致力于山歌傳承。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我是13歲正式拜師的,向傳承人學習山歌。2009年回到木洞鎮,開辦了一家山歌少兒藝術團。2010年申報木洞山歌傳承人,2011年經過審批。” 秦萩玥說:“2014年考公務員,原本有個巴南區文明館的職務,但是我考慮到自己要創造傳承木洞山歌,假如我人都沒在木洞,還怎樣創造、怎樣傳承。所以,我堅持留在木洞鎮文明服務中心。”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
“我僅有的想法便是不要讓美麗的山歌在咱們這代消失。”秦萩玥說,“現在木洞山歌的傳承現已有了起色,政府非常重視,每年會舉辦多場活動,還邀請各村黨政干部帶頭傳唱木洞山歌。咱們也編寫了教材,進入校園。從小學一年級開端,校園每周都會用1-2節課教授木洞山歌。我也會每周免費去校園授課,文明服務中心也免費舉辦培訓班。想要山歌得到立異、發展,咱們必需要更努力。”
重慶梁平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