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舉行本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介紹藍天保衛戰工作發展情況。根據上一年10月至12月公布的攻堅地區空氣質量情況,有些當地任務完成不抱負。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回應稱,環境部正在擬定問責方法,一旦完不成方針必將問責,包括揭露約談、區域限批等措施。
四川綿陽墻體廣告
劉炳江介紹,2018年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進,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均勻優秀天數份額為79.3%。不過,在2018年至2019年大氣管理秋冬季攻堅舉動以來,“2+26”城市PM2.5均勻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8%,一些當地空氣質量呈現反彈。劉炳江明確表明,完不成任務的城市,生態環境部必將問責。他說,本年要點區域各個城市的攻堅舉動方針的擬定中,現已充分考慮到了氣候要素,“‘區域傳輸’、‘經濟形勢撲朔迷離’等都不能成為完不成任務的理由,不要心存僥幸。”劉炳江說。
四川綿陽墻體廣告
上一年,北京大氣管理獲得重要發展,PM2.5濃度下降至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大大超出56微克/立方米的“十三五”方針。有記者提問,本年北京的大氣管理方針如何擬定?對此,劉炳江表明,2016年,北京市擬定56微克/立方米方針有一個背景,即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北京每年PM2.5濃度只下降大約3微克,所以擬定的規劃方針是每年下降5微克,總共下降30%。在2017年,“大氣十條”收關,北京以58微克/立方米圓滿完成方針,是以空氣質量改進方針倒逼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優化調整的一個典型案例。現在,北京現已徹底解決燃煤型污染,對機動車的管理措施也進入精細化階段,在這種狀況下北京本身的減排量現已不足以支撐空氣質量PM2.5的大幅下降,但可以在大氣傳輸通道方面進行管理。
四川綿陽墻體廣告